陈克:刺绣作品镌刻时代记忆( 二 )

copyright /font>
工艺技术与艺术创意应完美结合 copyright /font>
陈克从小习画 , 家中经济拮据 , 他就用粉笔头在地上或是用铅笔在纸上涂画 。他喜欢画《西游记》《水浒传》以及民间传说里的人物故事 , 如武松打虎、哪吒闹海和嫦娥奔月等 。考上浙江美院附中后 , 老师马玉如教的色彩课最是吸引他 , 水色交融、相互渗透和流动的色彩 , 以及枯润变化的技巧 , 都让他着迷 。https://www.br />1964年 , 19岁的陈克被分配到黄岩海门绣衣联社工作 , 先后干过煮花工、烫花工、揩花工和描花工 。开始 , 他的恩师应大玉只叫他复样(把白纸复在花稿上依样描) , 说等笔头练熟了 , 工针符号弄懂了 , 再学放档 , 但不曾想 , 他这一描就描了几十年 。https://www./font>
如果说改革开放之前是陈克对台绣工艺语言、行业知识、设计方法认知及体悟的基本阶段 , 那么改革开放后 , 则是他应用传统工艺元素进行创新设计的起步之年 。www.br />
1978年 , 海门放映电影《少林寺》 , 社会上随即掀起一股“少林寺”热潮 。陈克设计了一款《小和尚练功》的图案 , 再用丝网印 , 印到白卡其布的平脚短裤兜上 。没想到 , 这个设计在市面上十分走俏——单色印价一毛钱一条 , 一个晚上可印2000条 , 与当时一天工资只有1.4元相比 , 真是赚翻了! https://www.br />还有一次 , 陈克为洪家一家绣衣厂 , 设计了一款镶丝绒印英国女王像的绣衣 , 报价为每件1.1元 。结果1000件绣衣(片)一个晚上搞定 , 抵得上他一年的工资 。内容来自/font>
那个年头 , 电风扇、黑白电视机都是有钱人家的“宝贝” , 主妇们都要弄个“罩” , 把它们护起来 。为此陈克设计了名为《红梅赞》的电视机罩以及《飞天》和《嫦娥奔月》的电风扇罩 , 让高雅的刺绣艺术步入寻常百姓家 。copyright br />
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 , 个体和乡镇企业等小型绣衣厂不断涌现 , 但创业者们缺少专业技术 , 于是就来找陈克帮忙设计 。那段时间 , 陈克不知画了多少张手巾花稿、背心和衬衫花稿等 , 也复制了他们带来的国外来样 。活做“杂”了 , 没有出国机会的他却对国内和国际市场的行情了如指掌 。今日新鲜事br />1985年 , 他揽工入艺 , 潜心创作了“真丝全雕叠袖旗袍” , 让他一举成名 。在创作设计中 , 他运用自己独特的创新理念和审美态度 , 突破传统服饰样式的单一性 , 力求表现出传统文化和传统技艺精美端庄的气质 。该作品以崭新的艺术格调、高贵典雅的中国气派和精美的传统绣艺 , 赢得业内的好评 , 震撼了世界服装艺坛 。https://www.br />让传统工艺在现代社会焕发新活力 今日新鲜事br />
提及刺绣 , 浮现于人们脑海的画面是:一个温婉的女子 , 端坐在亭台楼阁上 , 一双灵巧的玉手 , 一根绣花针 , 一针一线缝制着女儿家的心思 , 诗意而浪漫 。br />在传统观念里 , 这些针线活儿就应该是女人做的事情 , 但陈克 , 颠覆了这样的传统 。www.br />许多设计师都是沿着“一看、二学、三变”的三步曲走过来的 , 这其中 , “看”是吸收 , “学”是模仿 , 那什么是“变”呢?陈克说 , 变就是创新 。通过画笔和绣针宣泄自己的创意冲动 , 但是要使这种冲动实现独特的艺术魅力 , 则需要博览各门工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