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大师王澍为小乡村带来“乡愁经济”(多图)

农村建筑相关小知识,以下是建筑大师王澍为小乡村带来“乡愁经济”知识相关内容: /font>
建筑大师王澍为小乡村带来“乡愁经济”(多图)
文章图片
今日新鲜事/font>
浙江在线6月16日讯(钱江晚报采访人员 印梦怡 文/摄)“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党的十八大以来,美丽乡村建设描绘出一幅诗意的图景,也吸引着各路精英和资本的热情 。内容来自br />为了留住乡愁,有“建筑界诺贝尔奖”之称的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中国美院建筑学院院长王澍带领团队,在富阳文村打造出了14幢新农居,也让一座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焕发了前所未有的生机 。[985424.com]
如今,距离这批新农居完工已有半年之久,有村民已入住近三个月 。由建筑大师操刀的新农村住宅,真正融入当地的血脉了吗?王澍的尝试,又为这个村子带来了什么? 今日新鲜事br />寻回乡愁 www.br />
大师要留住建筑文化的种子 copyright /font>
穿过青山绿水层层铺开的岩石岭水库,文村就在不远处,这个藏在富阳洞桥镇西南角落可以称得上偏僻的小山村,离富阳城区约50公里,从杭州出发车程在两个小时左右 。今日新鲜事/font>
文村分13个自然村,王澍主持设计了其中一个自然村,约80多户人家,这里正是文村的古村落所在处,一批分别建于明代、清代和民国时期的民居沿溪排布 。https://www./font>
如今,沿溪的上村段加入了“新邻居”——14幢低调又有特色的新农居 。有的是青色条石垒起墙体,有的是在粉墙黛瓦中嵌入实木结构,还有的墙面直接用了村子里的黄黏土,与明清老建筑相映成趣 。内容来自/font>
王澍为什么想到要在文村做这么一个项目?说起缘由,洞桥镇党委书记丁建军告诉采访人员,早在2012年时,富阳就力邀王澍为当地的博物馆、美术馆、档案馆“三馆”项目做规划,而他提出一个条件:要在洞桥镇文村、大溪村一带,做乡村民居的整体规划 。[985424.com]
这是王澍给自己定的一个课题,从2010年开始,他就在全省的传统村落做调研,试图挖掘“浙江味道”尚存的宜居村庄样本,将其保护并传承下去 。在他看来:“现在城市的大拆大建,使得城市里的建筑文化传承几乎没有希望了,仅存的种子在乡村,我希望它还能发芽 。”也是在这个过程里,他发现了文村这处古风犹存的村落 。br />
文村村委主任沈樟海回忆,2014年的上半年,看到陆续有老师带着学生前来,穿梭在村中画着一幢幢老建筑的结构图 。这一年的6月,中国美术学院建筑学院联合杭州市富阳区政府,并由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牵头,敲定了在文村试点美丽宜居村庄建设的计划,并由中国美院王澍教授主持规划设计,承建方则为浙江富春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https://www.br />同年7月,就开始紧锣密鼓地动工,到去年10月,有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新农居雏形 。今日新鲜事br />呼唤被遗忘的乡村审美 www./font>
村民从不接受到欢迎 内容来自br />
如今在农村行走,早年间随处可见的粉墙黛瓦的江南民居渐渐消失,富裕起来的农民,迫切地想要住上仿欧式建筑的别墅,结果由于缺乏审美,使得农村新涌现的新房不中不西,且与周边环境格格不入 。copyright /font>
对于王澍来说,新农村其实是在呼唤被遗忘的乡村审美 。www.br />
于是,在文村的尝试中,王澍用灰、黄、白的三色基调,以夯土墙、抹泥墙、杭灰石墙、剁斧石的外立面设计,使新村和老村有机融合 。例如有几栋新农居外墙抹泥用的就是本村的黄黏土,工艺也是当地老祖宗的夯土技术 。br />丁建军说:“夯土墙、抹泥墙、杭灰石墙,这些老底子的建筑工艺已经四五十年没在村里的新房子中见到,几乎已经失传 。” https://www.br />除了重拾古老工艺,就地取材也是王澍作品的一大特点 。他曾说:“因地制宜不仅仅要和村里的传统文化因素结合起来,还应当尽可能地就地取材 。”采访人员看到,文村中一个不甚起眼的遮雨长廊的瓦砖墙,便是直接取材自村里废弃的老建筑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