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子监|古时候发生洪涝灾害,民间是如何救灾的?戳这里


国子监|古时候发生洪涝灾害,民间是如何救灾的?戳这里
文章图片

“平粜”就是各家大户开的米店不涨价,但也不是敞开供应,而是就近凭票供应 。比如,西门的黄氏,粜完平米,又粜杂粮 。
有了米还要有火,才能将生米煮成熟饭 。于是,西门的大户黄鋐,即黄汝成之父,建议在折漕报功祠设平价粥店,于每日早上二次、中午二次卖平价粥 。买平价粥需先买筹,再凭筹领一大碗粥 。嘉定西乡受灾最重,于是出现扶老携幼,成群而出领粥的场面 。为什么不直接免费施粥呢?因为此前曾设厂施粥,出现过掺灰、半生半冷、人工杂费多的弊端 。东门有叶姓大户、望仙桥有张子渊、娄塘的浦映辉、外冈的陈宝斋,还有黄申浦、庄成之均开了平粥店 。筹分四种,大的一枝12文,可领3大碗粥,中号的8文,领2碗;小号的4文,领1碗;最小的2文,可给粥1中碗 。另外,还有一种免费的“牌粥”,就是一大碗热粥放在竹竿下,极穷者直接给牌领粥 。
“平粥担”就是由绅富出资,两桶一担,约50碗,分挑到隘巷僻处,专供老弱疲病或老弱妇女残废,同样是每碗4文,按市价,绅富们1担约亏损300文 。但绅富们“乐此不疲”,礼和担在西路,罗诒谷堂担在东路,叶受祺堂担在南路,德裕堂担在北路,协兴担在南城内小街遍卖,这种“平粥担”直至1850年4月才停止 。
有粥最好还要有菜,于是又有“施饼饵小菜”,即大户人家的主妇把自家贮存的小菜、大蒜、酱瓜、姜、盐、菜干等,交给平粥店或平粥担 。
“施寒衣”就是散施丐者 。秦家世善堂、黄守约堂、胡容德堂都参加了施棉衣和制柴秧背单 。
“助寒士”就是帮助私塾先生 。荒歉之年,学生多失馆辍学,没有了生源,私塾先生的日子也不好过 。
“疗饥丸”,据说由许姓大户人家发明 。其实就是将黄豆、芝麻蒸熟做丸晒干,大如核挑,类似于现在的压缩饼干,据说吃一粒可以保证三天不饿 。另外还有一种“济生大丹方”,在芝麻、黄豆、糯米中掺入熟地、黄芪、山药、白术、红枣,配入炼蜜,捣和为丸,据称“香美疗饥”,可存放数月之久 。
在极不平静的1849年,嘉定还采取了义仓储谷平粜、提息钱采运接粜、借给灾黎口粮、县官府发抚恤银三千两、官府劝捐义赈八万数千余贯、上级拔银一万七千两等各种赈灾措施,终于稳定了社会秩序 。
“荒年转眼已成丰,人力能回造化功 。枯木向荣知爱日,冻禽舒羽荷春风 。言关利济非无用,事可留传不蹈空 。珍重一编为善乐,此心此理古今同 。”《济荒记略》写成之时,嘉定的灾情已得到稳定控制,不仅作者郁方董十分高兴,地方上的富绅也因既做了善事又保住了财产而觉得欣慰 。张文洤、叶慎斋、王澐士还有郁家纷纷“怂恿助梓”,于是才有了流传至今的《济荒记略》 。
撰稿:黄友斌
编辑:刘静娴、高唯成
【国子监|古时候发生洪涝灾害,民间是如何救灾的?戳这里】“上海嘉定”微信
“上海嘉定”APP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