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江口之战中,为何唐朝能够大胜日本呢?【图】

公元663年,倭军与唐军在百济白江口展开了激烈海战 。唐将刘仁轨指挥船队变换阵形,分为左右两队,将倭军围住,其舰只相互碰撞无法回旋,士兵大乱 。此役,倭军损失上千或溺死,或被斩杀,尽皆沉于白江口水底 。基本上奠定了此后一千余年间东北亚地区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格局 。
而白江口之战是中日第一次战争,当时中国处于唐朝时期,日本叫倭国,还没改名,到了武则天时期,武则天才同意日本的改名 。这里有个有趣现象,日本为什么这么执着改名?而且需要唐朝这边同意?这还得从汉朝说起,汉朝时期,日本是被汉朝称为倭奴的,也叫倭国 。到了隋唐时期,日本人越来越了解汉字的含义,他们意识到倭是带有歧视的意思,于是一直想要改名 。但改名为什么要中国同意?当时唐朝是最强大的东亚霸主,日本想借唐朝的威名,改名更容易让别的人接受,再者,倭国也是中原王朝赐名的,改名当然还得找中原王朝 。
战争发生在公元663年8月,唐高宗李治时期,日本则经过大化改新后不久,变成封建社会不久 。当时的东北亚有高句丽、百济、新罗,日本 。其中高句丽是中国东北地区最强大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由于历史的原因,高句丽对中原王朝的称臣时而顺从,时而反叛 。中原王朝一直对高句丽的警惕心很强,这种墙头草的小国,总会带来许多问题,弄不好就反咬一口 。
到了唐贞观年间,唐太宗亲征高句丽,但没有消灭高句丽,战略上取得一定的成果后,由于各种原因只能退兵 。唐太宗之所以亲征高句丽,原因是:当时高句丽联合百济打压新罗,新罗是唐朝的藩属国,新罗马上向唐朝求援,唐朝下令让他们停止对新罗的侵犯,他们不听,于是就发生唐朝征讨高句丽 。而高句丽当时的政权发生了变化,导致入侵新罗,当时高句丽内部大臣渊盖苏文,杀害高句丽王高建武,另立高藏为王,之后联合百济入侵新罗,造成唐朝只能对高句丽用兵,唐太宗死后,造成无法继续消灭高句丽 。
到了唐高宗时期,为了消灭高句丽,唐军兵分多路进攻高句丽,其中苏定方就由水路进攻,但当时并不是直接进攻高句丽,而是高句丽的盟军百济 。百济顶不住苏定方的攻击,公元660年,百济最终灭亡,而建立百济的是扶余人,百济国王扶余义慈和太子隆等全部投降于唐朝 。当苏定方率军北上时,投降的扶余人又开始萌生反叛之心,最终在百济王扶余义慈的堂弟扶余福信的号召下,许多人纷纷起义 。留守百济的是刘仁愿,后来刘仁轨也来到百济镇压叛乱 。
唐军吊打日本和百济:面对百济的起义,唐军兵分两路,刘仁师和刘仁愿,率领陆军,在陆上消灭百济的残余势力,刘仁轨率领水师在白江口遇到了来支援百济的倭军,这次百济找来了日本做帮手,日本率领四百余艘战舰,在白江口和唐军对峙,而唐军这边只有170艘,不管是兵力数量还是战舰上,倭军都远胜唐军 。但当时唐朝的造船技术比日本的还要先进,坚固的船体,更适合海上还行,日本的则比较小,显得比较寒酸 。
日本最重要的失败原因是:竟让把全部船连接在一起,当时他们并不知道中国有火烧赤壁的典故,日本也没有熟悉中国的许多经典战役,偷师还未成 。当唐军的火箭如阵雨般的落下来时,倭军的战船被烧的渣都不剩,无数倭军只能跳海,淹死不少 。面对火光冲天的舰队,日本人是心凉的,万万没想到唐军还有这一招,他们彻底服了,最后只能退回日本列岛,不敢干涉朝鲜半岛的事情 。
日本人来的快,去的也快,还没来得及真正的抵抗,估计韩国人祖先百济心里一直在骂娘吧,这坑爹的小日本,连唐军的一波攻击都抵挡不住,最后灰溜溜的走了,海上的失败,陆上的更是挡不住唐军进攻的步伐,最后叛乱平定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