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军失败的原因与杨秀清的失误有关吗?( 二 )


这支部队所面对的皖北战场压力不大,清军受到兵力、战斗力限制和捻军的干扰,无力向安庆等太平军核心占领区发动大规模进攻,从而令太平军可抽调相当一部分兵力跨区作战 。5人所率领的部队中,有战斗经验的老兵和基层军官较多,在太平军中属于精锐,且刚刚收编了从清方哗变过来的原捻军李昭寿部 。李昭寿是安徽固始人,扒窃出身,先起兵为捻,后投降驻扎安徽英山县的清宁池太广兵备道何桂珍,1855年因缺饷和风闻何桂珍要暗算自己,发动兵变投奔了李秀成 。他的人马素以军纪废弛而著称,但战斗力却相当强悍 。
那么,他要将这样一只决定性砝码投向哪里呢?
其实清军早已注意到这支人数超过2万、集中了众多太平天国新生代重量级人物的大军,并猜测这支大军可能的去向 。他们觉得其最大可能是被用于收复不久前被已攻下的皖北重镇庐州(今合肥);其次,则可能被抽调去增援被湘军胡林翼部围困的武昌,因为此前太平军多次上援武昌,都是首先从皖北派兵 。
清方的推测其实是很有道理的,至少很符合常规用兵的套路及杨秀清以往的思路 。然而1856年的杨秀清正如李秀成后来所赞叹的,“不知天意如何化作此人”,走出了异乎寻常的一步棋——让这支机动部队向东,去解救被吉尔杭阿、托明阿等部所围困的镇江和瓜洲 。
用兵棋推演一下不难算出,倘这支生力军就近去攻打庐州,只能调动清方安徽、河南地方军和一部分江北大营的人马;与之相比,镇江和江北的瓜洲是运河与长江的交汇处,也是天京的东大门,对双方都关系重大 。这座城原本由罗大纲驻守,但主力已被抽调反攻芜湖,他本人也受伤不治而亡,只剩下吴如孝所率领的少量人马死守,被从上海凯旋的江苏巡抚吉尔杭阿会同江南大营援兵围得水泄不通,如果不增援,陷落只是时间问题 。但正因此地至关重要,一旦太平军有大动作,江南、江北大营势必连动,届时就极可能出现有利于太平军的战机 。
就在杨秀清动用皖北这枚关键棋子并缓缓启动天京-镇江战役车轮之际,石达开部在江西又获得意外的大发展,拥有了太平天国此前从未有过的大片连成一体的疆土和骤然膨胀数倍的大军 。这样一来,清方的注意力更多被焦头烂额的江西和势如破竹的石达开部所吸引,以至于天京-镇江战役实际上已经开打,来自皖北的那支太平军精锐也已投入战场,清方的反应仍局限于“推挡式”,并未引起应有的、更高的关注和警惕 。
不仅如此,后来的事实证明,石达开在江西的辉煌胜利,让杨秀清在天京-镇江战役中的调兵遣将拥有了更多余裕,也让他在此后的战役发展中,敢于使出更大的手笔,敢于走出更加大胆、更加有魄力的险棋 。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