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宣宗是怎么当上皇帝的?他是如何开创大中之治的?( 二 )


历史上“大中之治”的十三年时间里 , 外部局面上河陇归地 , 而内部持续四十多年时间的“牛李党争”也在宣宗一朝告一段落 。在治理唐王朝方面 , 唐宣宗李忱则崇尚节俭 , 积极打压地方权贵势力 , 并且还减少赋税 。总而言之 , 在这一期间唐王朝的国势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恢复 , 而也正是因为如此 , 唐宣宗得以位列于晚唐明君的行列之中 。但是 , 假如我们将“大中之治”的历史片段 , 同晚唐时期萧然的历史串联起来便能发现 , 历时十三年时间的“大中之治” , 只能算得上勉力维持 。那么 , 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 , “大中之治”所以被称为勉力维持 , 不在别的地方主要就在于宣宗一朝的中兴 , 看起来更像是局势的短暂的稳定 。不同于唐武宗时期“会昌中兴”采取锐意进取的改革 , 唐宣宗时期的“大中之治”中维稳的意味则要多一些 。历史上的唐宣宗李忱 , 虽然能够称得上是一代明君 , 但其相较于此前的唐宪宗、唐武宗来说 , 性格则要更柔和一些 。因此 , 其在位时期治理唐王朝的表现也颇有浓厚的个人色彩 。
历史上唐宣宗李忱治理唐王朝的方式 , 不同于唐宪宗、武宗善用霹雳手段 , 而是以权术为主 。这中间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 , 宣宗一朝的臣子对唐宣宗这个人都有或多或少的畏惧心理 , 而这就是唐宣宗侧重于权术的一个最佳展现 。但这样的方式却造成了一个恶劣的影响 , 这个影响在于 , 唐王朝本身存在的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 而宣宗精于权术的治理方式也冥冥之中注定了其无法触及到唐王朝内部制度层面的变革 , 所以宣宗一朝的“大中之治”更像是一次短暂稳定局面的治世 。
唐宣宗是怎么当上皇帝的?他是如何开创大中之治的?
文章图片
以整个唐朝将近三百年历史的宏观角度上来看 , 唐宣宗时期的“大中之治”也完全切合于短暂稳定局面的说法 。这是因为 , 当唐王朝到了唐宣宗在位的时期 , 诸多问题实际上已经到了积重难返的地步 。先是唐朝时期的藩镇问题 , 早在唐宣宗继位之前 , 唐庭便已经默认了“河朔三镇”的割据 , 并且到唐宣宗在位的时期 , 唐王朝对于中原节度使的控制力与影响力也相较此前大幅降低 。
同时宦官乱政的问题 , 到了唐宣宗时期也呈现出了无法逆转的局面 。自德宗一朝宦官掌握神策军开始 , 到唐宪宗时期宦官已经完全掌握了全部禁军的控制权 。而在经历唐文宗时期“甘露之变”的失败后 , 到唐宣宗在位时 , 想要彻底的解决宦官乱政的问题已经完全成为了痴人说梦 。纵观唐宣宗在位的十三载 , 其也只能对宦官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 。可见 , 从历史的宏观角度出发 , 唐朝内部的问题实际上已经到了积重难返的地步 , 而“大中之治”在这过程中仅能扮演一个勉力维持的角色 。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 , 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