扈三娘为何不提全家被灭门之事,直接投靠了梁山呢?-趣历史网

扈三娘对全家被灭门之事只字不提,几乎没有任何情绪变化,投靠了梁山,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往下看 。
先来回顾一下剧情:扈三娘的哥哥扈成擒获了祝家庄的祝彪,因为已经打算投降梁山,正好可以将这重要俘虏献上当见面礼,不想半路里杀出个不问青红皂白的天杀星李逵,导致本来可以皆大欢喜的剧情彻底乱套:
祝彪……被扈成叫庄客捉了绑缚下 。正解将来见宋江,恰好遇着李逵,只一斧,砍翻祝彪头来,庄客都四散走了 。李逵再抡起双斧,便看着扈成砍来 。扈成见局面不好,投马落荒而走,弃家逃命,投延安府去了……李逵正杀得手顺,直抢入扈家庄里,把扈太公一门老幼,尽数杀了,不留一个 。叫小喽罗牵了有的马匹,把庄里一应有的财赋,捎搭有四五十驮,将庄院门一把火烧了,却回来献纳 。
这段情节之后不久,扈三娘就认了宋江的父亲为义父,当了宋江的干妹妹,并在宋江的说合之下与王英成了亲 。全家人惨死血迹未干,这边厢已经欢喜入了洞房——这简直超越了人伦常理,令人不可思议,哪里称得上英雄,简直禽兽不如了 。
也正因如此,后世读者对这段情节议论不止,可是说来说去又似乎不得要领 。
扈三娘为何不提全家被灭门之事,直接投靠了梁山呢?-趣历史网
文章图片
要扈三娘是位女中豪杰吧,居然能麻木到这种程度,真是女英雄就得和李逵拼命,跟梁山不共戴天 。
可是要说扈三娘贪生怕死委曲求生吧,她又是个能征善战,可以把生死置之度外的女英雄 。她参与的恶战很多,没有一次临阵胆怯的,跟那些被称作好汉的男人们一样,完全是以命相搏 。来看她在征方腊时是怎么战死的:
一丈青看见戳了他丈夫落马,急舞双刀去救时,郑彪便来交战 。略战一合,郑彪回马便走 。一丈青要报丈夫之仇,急赶将来 。郑魔君歇住铁枪,舒手去身边锦袋内摸出一块镀金铜砖,扭回身,看着一丈青面门上只一砖,打落下马而死 。可怜能战佳人,到此一场春梦!
扈三娘完全是为丈夫豁出性命战斗啊!为了王英可以死,怎么对老父亲和全家人被杀那么麻木呢?
其实这个问题应该转化为另一个问题:《水浒传》干嘛要这么写??设想一下,如果小说这么写:梁山收编了扈三娘全家,扈三娘欢欢喜喜跟王英结了婚,后来与众好汉一起英勇作战,为国捐躯——这么写多顺溜,人物多正面,读者看着多痛快 。
可是小说偏偏不这么写!(或许,只有符合大众心理需求的评书会这么说 。)
应该说,这令人纠结的情节设置才是《水浒》这部书最大的特色,是其最为重要的写作手法 。
《水浒》一书的最大特点就在于“纠结”二字!
你说梁山好汉豁出性命去造皇帝老子的反吧,他们偏偏受招安了;
你说梁山上都是英雄好汉吧,他们偏偏是妖魔转世;
你说梁山好汉带来了祸害、动荡吧,他们偏偏为国作战,马革裹尸,战死沙场……
对,《水浒》的特点就是“黑与白”、“正与邪”、“善与恶”这些矛盾的统一体 。
它所写的就是一群特别的人,一群被天命烙上了恶魔的标记却又努力向善、摆脱宿命、寻求救赎的人 。
作者生怕读者们忽视了这个核心主题,所以才不断把魔君们善恶一体,时善时恶的特点展现出来,用一个血淋淋的、令读者惊掉下巴的情节来凸显梁山众人奇特的宿命 。
李逵排头砍杀看热闹的百姓、周通强抢民女成亲、董平杀死太守抢了人家的女儿、孙二娘的人肉包子铺、武松在鸳鸯楼大开杀戒……如果是只为塑造光辉正面的好汉,小说又怎么会去写这些?
扈三娘为何不提全家被灭门之事,直接投靠了梁山呢?-趣历史网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