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张居正对于大明王朝的功过,如何看待“明实亡于张居正”这句话?( 三 )


第一次时,高拱在裕王朱载垕面前进言,说冯保是嘉靖安插在王府的耳目,必须要提防 。第二次时,已经是提督东厂的冯保接任司礼监掌印太监是顺理成章之事,可高拱却坚持推荐陈洪 。第三次时,陈洪被罢职后,高拱还是不推荐冯保接任,反而推荐了尚膳监的孟冲去补缺 。
【张居正|张居正对于大明王朝的功过,如何看待“明实亡于张居正”这句话?】对张居正和冯保而言,高拱是他俩共同的敌人,于是结成了“倒高同盟” 。二人的目标很明确,一个要内阁首辅的位子,另一个要掌印太监的位子 。
1572年,毫无主见的明穆宗驾崩了,年仅十岁的太子朱翊钧继位称帝 。作为首辅,高拱有些口无遮拦了,还以为是在自己的乖学生朱载垕面前那样放肆,竟然脱口说出了“十岁孩童何以治国”的大不敬之言 。
张居正|张居正对于大明王朝的功过,如何看待“明实亡于张居正”这句话?
文章图片

这句话经由张居正和冯保的联合演绎,很快就传到了后宫的孤儿寡母耳中 。李太后和小万历当即就吓哭了,立即找来“大伴”冯保想办法,于是,冯保终于有机会按照张居正事先教他的台词背了出来 。
到了第二天,对此一无所有的首辅高拱像往常一样入宫廷议 。可是,他还没面圣就被拦在了会极门外听旨:
大学士高拱擅权乱政,竟不许皇帝自专,令我母子惊惧 。着高拱回籍闲住,不准停留!
跪接完懿旨,高拱立即知道自己被暗算了,而且还是被张居正暗算了,因为冯保没有此等的智商和手段 。
斗倒了高拱,张居正和冯保都如愿以偿了 。当时,小皇帝万历还不懂事,他只相信自己的母亲李太后和“大伴”冯保,而这两人又非常信任张居正 。于是,张居正成为了明朝事实上的掌舵者 。
张居正|张居正对于大明王朝的功过,如何看待“明实亡于张居正”这句话?
文章图片

自此开始,张居正开始推行筹谋许久的改革举措,史称“张居正改革” 。他的改革非常庞杂,基本涉及到了国家的方方面面,大致总结概括为“重诏令、固邦本、省议谤、振纲纪、核名实、饬武备”这六个方面 。
张居正改革最大的不同点在于,他非常讲求实效,注重层层的落实和考核,初步具备了现如今“绩效考核”的雏形 。不过,就在改革刚刚铺开之际,他的父亲却过世了,依制需要归乡守孝三年 。
虽然是,凭借张居正的权势地位,凭借他与李太后和冯保的关系,三年后复任首辅是轻而易举的事 。不过,改革刚刚起步,如果此时丁忧无异于就是釜底抽薪,所以他决不能离开,于是只能上演了一出“夺情大戏” 。
张居正|张居正对于大明王朝的功过,如何看待“明实亡于张居正”这句话?
文章图片

张居正首先上疏,明确提出要辞官归乡为父亲守制 。接着,群臣上疏挽留,万历也下旨慰留,李太后还懿旨“夺情”,纷纷要求张首辅要以国事为重,处理完后世就赶紧返回朝堂 。
在张居正的不懈努力下,危机四伏的大明王朝竟然重新焕发了生机,甚至还出现了“四海肃清、四夷臣服,太仓粟可支数年,库寺积金四百万”的景象 。很显然,张居正改革已经初见成效 。
随着朱翊钧的长大,这个朱皇帝也学会了花钱,多次向户部直接索要银两以改善自己的御膳 。之后,又对宫殿提出了修缮的要求,像效仿他的爷爷嘉靖那样霍霍 。
张首辅很硬气,直接就封驳了皇帝的旨意,还上疏告诫要继续保持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 。据《明史·张居正传》记载:
疏上,留中 。帝复令工部铸钱给用,居正以利不胜费止之 。
青年万历虽然不太高兴,但想想人家张首辅说得也在理,而且自己的母亲李太后和冯保都非常支持他,只能忍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