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魏延墓前跪着2马1人,2马已无争议,1人并非诸葛
《三国演义》作为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深得世人所推崇,其中人物刻画血肉尽显让人回味无穷,更让许多人难辨个中真伪,鲁迅先生曾一语中的“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足以言明小说与历史的差别 。除了书中主角个性鲜明而近伪以外,许多配角同样让人一目了然,魏延便是如此 。几乎言及“天生反骨”便会想到魏延,然而历史上的魏延却是个毋容置疑的忠臣良将 。无论是蜀人的《三国志》还是魏人的《魏略》,对魏延的汗马功劳都有明确记载,先是刘备入蜀期间战功赫赫获得了与赵云此前担任的牙门将军一职,随后刘备汉中封王,迁往成都时一意排张飞而用魏延为汉中镇远将军,不难看出刘备对魏延的器重 。而小说中诸葛对魏延更是极为排斥也纯属小说家言,使得诸葛在民间为魏延之死蒙冤达千年之久,也使得魏延墓前那个卑躬忏悔的石人像让人浮想联翩 。
文章图片
【魏延|魏延墓前跪着2马1人,2马已无争议,1人并非诸葛】而另一马所指者马岱,倒是让人颇为唏嘘 。马岱之名不算太显,但其兄马超却是威名远播 。历史记载杨仪率众围追魏延,王平与魏延相对之时并未兵戈相向而是言语相激使得魏延士卒自觉理亏而四散,足见王平深知其中政治风险,魏延作为一方功勋不是杨仪说杀能杀的,然而还是按杨仪所说派兵相逼足见其自有盘算,从后来王平费祎掌握军权的情况来看,魏延似乎挡了许多人的仕途 。而马岱历来不显正是因为资历平庸,自然不知道其中的政治要害而成了他人棋盘的卒子,不仅围追堵截还枭首献给杨仪足见其只是请功心切的一般小吏罢了 。作为直接的刽子手,以石马寓之也在情理之中 。
文章图片
最为让人费解的便是那尊卑躬屈膝的文官石像,很多人认为他应该是代指诸葛,因为《三国演义》中诸葛对魏延的排斥是显而易见的,甚至临终托孤时计除魏延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诸葛对魏延的器重与刘备一样,当时刘备去世,诸葛整军北伐首升其为为丞相司马、凉州刺史 。其后魏军大举进攻汉中,魏延以偏兵进攻凉州后大获全胜,再次被诸葛封侯拜将且授予假节 。其后随军都均有战功,如此良将岂能不用?然而魏延性格缺陷也同样让诸葛无奈,为其当和事佬当是司空见惯,而时常恃才傲物怀疑军令这当是诸葛担忧的关键 。孙权说“若一朝无诸葛亮,必为祸乱矣” 。诸葛临终“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使自发 。”可见诸葛预料到魏延自持将才不愿就此撤军,以其资历而言也再无掣肘之人,所以才说魏延如果不听便让诸位自行撤退,这无疑是急切之时顾全大局的谋划 。
文章图片
其后杨仪趁势而起,穷追不舍,加上朝中势力的权力纠葛终究成了败者寇 。也难怪蜀国陈寿、魏国鱼豢都对魏延以由衷的肯定 。而那石像大多认为是刘琰,因为刘琰一直都是担任谏官的职务而且生活奢靡风流,曾经在北伐军中借着酒劲大骂魏延,历史记载当时其言辞狂妄荒诞,因此而受到诸葛责备,其后自己也作书检讨自承恶习 。
文章图片
《三国志》对魏延的评价极为简短,“招祸取咎,无不自己也”却又极其中肯 。从其身死经过而言,观其当时兵力及智谋都无以与司马懿抗衡,也从侧面反映了诸葛决策的正确,因此而闹情绪无疑是横生枝节,不仅影响大局还可能损兵折将 。然而,一腔热血,忠肝义胆终被小人谗害成众矢之的竟无一人为其辩护,何其悲呼 。
推荐阅读
- 魏延|为什么魏延用偷袭方式迎战魏将王双,他们之间的实力差距在哪里?
- 诸葛亮|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只需几千人便可攻下长安,孔明为何不敢一试?
- 诸葛亮|他连斩蜀汉蜀国两员大将,令诸葛亮大惊失色,却被魏延一招秒杀
- 阆中|让张飞守阆中,提拔魏延当汉中太守,刘备是怎么考虑的?
- 街亭|如果镇守街亭的是诸葛亮,守住的几率有多大?大将魏延一语道破!
- 魏延|一代猛将魏延惨死于马岱之手,这个马岱有多厉害?结局如何?
- 魏延|关羽孤傲一生,为何唯独不敢轻视魏延?答案被揭晓
- 马岱|马岱是马超的什么人,马岱为什么要杀魏延,他最终的结局如何?
- 诸葛亮|诸葛亮去世后,这两人联手除掉魏延,最终是什么结局?
- 张郃|《三国演义》后期,张郃已死,魏延被斩,天下武艺谁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