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芳共和国|客家人建立的“兰芳共和国”,为何坚持了百年就灭亡?( 三 )


作为儒生 , 罗芳伯的治国方略借鉴了儒家学说和部分西方理念 , 重视农耕和工商业 , 兴办教育、发展交通 , 使西婆罗洲国泰民安 , 一片繁荣景象 , 吸引周围很多华人和土著团体来投靠 。
据称 , 鼎盛时期的兰芳政权疆域面积大约14万平方公里 , 拥有400万左右的人口 , 已经接近了现代印尼西加里曼丹省的500万人口 。兰芳的船队穿梭于婆罗洲与广州之间的广大海域 , 一般海盗轻易不敢劫掠兰芳的船只 。
兰芳共和国|客家人建立的“兰芳共和国”,为何坚持了百年就灭亡?
文章图片

▲鼎盛时期的兰芳共和国版图 , 首都东万律如今是兰达克县的一个区
1795年 , 58岁的罗芳伯在坤甸病逝 , 经他推荐并得到议会认可的江戊伯接任大统制一职 , 完成了政权的平稳交接 。坤甸、东万律及故乡嘉应州(今梅县)都有纪念他的建筑 。
兰芳政权很像一个缩小版的儒教中国 , 注重治理内政 , 没有扩张性 , 因而没有发展强大的海军 , 购买的洋枪洋炮也以自保为目的 , 当虚假的宗主国清朝衰落后 , 兰芳政权便陷入了危险境地 。
四、兰芳陨落
1840年的鸦片战争开始剥掉清朝外强中干的幻象 , 经过洋务运动后 , 清朝仿佛又恢复了实力 。但是 , 1884年的中法战争让荷兰人看到了机会 。
清军虽然在陆上击败法军取得镇南关大捷 , 但北洋水师固守黄海 , 放任法国舰队封锁中国南方沿海 , 及消灭了南洋水师 。这场战争充分证明清朝建设北洋水师的根本目的是保卫京畿 , 而不是争雄远洋 , 更不会为海外藩国出兵 。
兰芳共和国|客家人建立的“兰芳共和国”,为何坚持了百年就灭亡?
文章图片

▲北洋水师的镇远舰虽然一度领先亚洲 , 却没有用于维护中国海权
此时的兰芳政权处在英荷两个殖民者的夹击下 , 英国已经取得婆罗洲北部的统治权 , 荷属东印度殖民当局取代了荷兰东印度公司 , 控制婆罗洲南部 , 这座岛上只剩下兰芳共和国保持着独立 。
当荷兰人在1884年发动进攻时 , 没有海军和先进武器的兰芳政权很快被打败 , 第18任大统制刘阿生宣布投降 , 存在了107年的兰芳共和国实质上已经灭亡 。
▲东印度群岛是荷兰人最大的殖民地 , 直到二战后才被迫撤出
荷兰人没有马上取消兰芳政权 , 扶植傀儡继续统治华人社会 , 直到1911年清廷退位后 , 荷兰人才正式宣布废除兰芳政权 , 成为荷属东印度的西加里曼丹省 。
“兰芳共和国”并不完全是现代意义上的国家 , 这个称谓是当时的荷兰人与后世史学者提出来的 , 没有史料证明这个政权内部采用过这个国名 , 他们对外的称号和旗帜是“兰芳” , 模糊了政权本身的性质 。
兰芳共和国|客家人建立的“兰芳共和国”,为何坚持了百年就灭亡?
文章图片

▲加里曼丹岛上的罗芳伯宫和纪念碑文
有专家分析 , 这是罗芳伯等人受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观念的影响 , 不愿意自立为国 , 尤其是在需要清朝提供保护的情况下 , 哪怕这种保护仅仅是名义上 , 对兰芳也有很关键的作用 。
兰芳政权更像是中国传统乡村自治的升级版 , 又加入了一些西方元素 , 它具备有国家的一切必要因素 , 有自己的立法、行政、司法和武装组织 , 甚至有自己的纪年 , 将1777年改为兰芳元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