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清代,一场悲催的鸡娃事件


乾隆|清代,一场悲催的鸡娃事件
文章图片

再次见到已经成长为半大小伙的神童,乾隆满怀期待地问张廷曌:“几年未见,永清如今考取了何等功名?”
张廷曌尴尬得恨不得找地缝钻进去,他小心翼翼地回复:“永清目前还在家里读书,暂时没有考取功名 。”
也就是说,这孩子读到现在,连个秀才都不是,还是个童生!
乾隆不禁倒吸一口凉气,再看看身后跪着的张永清,一副资质平庸的模样,哪有当年背诵《乐善堂集》的风采?
感慨了一会儿,乾隆又写诗抒发自己的抑郁:
五岁神童亦自贤,谁知深恨触悲弦,
那堪嶷嶷将成冠,鞠躬趋迎跸路边 。
当初那个能背10万诗集的神童,如今成了跪在地上迎接的平庸奴才,这岂不是在打我大清的脸面么?
再过了十几年,成年后的张永清参加科举屡屡落第,乾隆得知后念在当初他是“乐善堂神童”的份上,赏赐他一个举人的头衔 。
神童张永清的传闻,就此烟消云散 。
这则清代的神童故事,对现代人依然具有的警示意义,不是每个孩子都有超人的天赋 。
乾隆|清代,一场悲催的鸡娃事件
文章图片

教育的本质不是发现天资聪慧的神童,不是家长将自身的意愿强加于孩子身上,而是引导每一个孩子思想健康地成长,传授他们应对生活的能力 。
对于那些在培训班鸡娃的家长,这样的故事值得警醒 。
【乾隆|清代,一场悲催的鸡娃事件】参考资料:《清稗类钞?异禀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