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_历史|苏联工业化的奇迹,为何变成了全球最大的工业废墟

一座座城市被放弃,楼房被植物覆盖,狗熊自由出入在街道上,坦克大炮飞机变成破铜烂铁,这就是全世界最大的“工业废墟”——西伯利亚 。
苏联时代,在西伯利亚的广阔土地上建设了无数的重工业和人造城市,苏联崩溃以后逐步变成了浩瀚的工业废墟 。
苏联_历史|苏联工业化的奇迹,为何变成了全球最大的工业废墟
文章图片

最早提出苏联工业化的也不是斯大林,而是托洛茨基 。托洛茨基提出超级工业化,主张高速度发展工业,用剥夺农民的办法取得工业化所需要的资金 。当时还被斯大林猛烈批判,然而在他被驱逐出国之后,大权在握的斯大林实行全盘集体化,彻底剥夺农民,实行高速工业化 。所以布哈林把斯大林看成是新托洛茨基主义的代表 。
【苏联_历史|苏联工业化的奇迹,为何变成了全球最大的工业废墟】苏联的工业化得益于西方的技术和设备 。西方正处于经济危机之中,大量资本过剩需要输出,苏联积极引进外国技术和设备 。1933年8月14日,苏联杂志《为了工业化》上写道:“美国的商业和科学与布尔什维克的智慧相结合,在三四年内已经产生了巨大的效果……” 。斯大林就曾经告诉美国人,在苏联约有三分之二的大型企业是在美国的帮助或技术援助下建成的 。
苏联_历史|苏联工业化的奇迹,为何变成了全球最大的工业废墟
文章图片

苏联工业化的成就,掩盖不了其致命的缺陷,先天不足,缺乏自由化基因,违反价值规律,拒绝市场经济 。
苏联的工业化不仅仅是为了保家卫国,也是出于政治需要,为了推进世界革命和埋葬帝国主义 。斯大林在论述苏联工业化时说:“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迟了,那就要失败” 。斯大林强调,速度是决定苏维埃政权生死存亡的根本问题 。应该从巩固政权的需要出发,不惜一切代价把速度搞上去 。
苏联_历史|苏联工业化的奇迹,为何变成了全球最大的工业废墟
文章图片

1938年《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的颁布,意味着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教程无非是告诉人们,没有斯大林,就没有苏联的一切;没有斯大林,就没有苏联人民的一切 。
斯大林模式是一种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思想等各领域的决策权,统统集中于最高领导人的一人之手,全国实行严格的、无所不包的指令性的军事动员型的计划经济体制 。通过国家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大清洗,建立斯大林模式 。
苏联_历史|苏联工业化的奇迹,为何变成了全球最大的工业废墟
文章图片

苏联的工业化是以人为代价的工业化,是建立在剥夺公民自由的基础上的工业化 。斯大林通过集体农庄牺牲农民利益为工业化筹集资金完成原始积累 。在斯大林看来,农民必须为国家工业化缴纳贡税别无选择 。1932年“斯大林下令,即使只保留一穗小麦不交给国家,也将处以死刑或10年监禁” 。([美]汤姆·斯坦迪奇:《舌尖上的历史》)
苏联的工业化伴随着的是让人可怕的大饥荒,一个沙俄时代的粮食主要出口国,在苏联的中后期却不可思议地日益变成了一个粮食进口国 。当时的乌克兰大饥荒,饿死了几百万人 。“一个人死亡是悲剧,一百万人死亡就是统计数据”,这就是斯大林的逻辑 。美国学者罗伯特-康奎斯特则在《大恐怖:斯大林三十年代的清洗》中估算,死于饥荒、劳改营或因政治原因被处决的总人数高达2000万 。
苏联_历史|苏联工业化的奇迹,为何变成了全球最大的工业废墟
文章图片

解放以后,毛泽东提出要“以苏为戒”,不要再走苏联“走过的弯路”,要重视农业和轻工业,并提出了与苏联做法不同的“农、轻、重”的发展顺序问题 。”突破苏联经济模式,思考走自己的道路,所以毛泽东写了《论十大关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