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物流|京东扎根实体经济:技术重回投入期 保持“低利润运营”

在一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线上研讨会上,京东郑重摘下“互联网公司”的帽子,与京东方、海信同坐代表“实体企业”。
这是京东首次着重“新型实体企业”的属性。
与轻资产、注重模式创新、赚取佣金的平台型企业不同,新型实体企业不仅具备实体企业的基因和属性,还具有数字技术和能力,主要特点是依靠技术创新手段,从研发、制造到销售等环节提升实体经济产业链条的活力。
京东近日发布的2021年第二季度及中期业绩数据显示,京东利润较低,对物流和自营商投入较重,直接聘用超过25万名一线员工,拥有数万家线下实体门店,从对大量实体业务的全面推进来看,京东与平台企业有着本质区别。
技术投入重,为利润主要释放点
2021年第二季度,京东集团净收入为2,538亿元人民币(约393亿美元),同比增长26.2%。在这一份超过预期的财报中,最大的反差来自于经营利润,去年受疫情影响同期仍有50亿元的水准线上,今年利润仅有3亿元(约4,660万美元)。
从业务上来看,京东压舱石自营业务、广告业务的营收与增速均保持稳定。尤其是作为基本盘的电商业务关键指标,第二季度,在自营商品达到900万SKU的基础上,京东将库存周转天数进一步降至31天,履约费用率降至5.8%,再创历史最优水平。
京东已能够与以运营效率著称的全球零售业巨头Costco比肩,后者库存周转天数为30.9天,但其管理的SKU只有几千个。京东运营效率提升主要受益于持续的技术投入,据了解,从2017年初全面向技术转型以来,京东体系已在技术上累计投入近700亿元。
今年利润同比锐减跟技术投入重相关。京东物流板块处在稳健运营状态,去年同期经营利润录入21亿元,今年亏损357万元,系仓库建设投入较大。
截至2021年6月30日,京东物流运营约1200个仓库,过去一年,新增仓库数量450个,相当于2007年至2017年10年间的建仓数量。
对比较为明显的是,今年618期间,多个不包邮区已经实现了“上午下单、下午收货”。
辐射产业链,以实助实
财报中的各项数据中,京东的实体属性愈发鲜明——京东是一家生长于实体经济、扎根于实体经济、服务于实体经济的企业,较早地提出了“以实助实”的口号。
京东智能供应链能力较强,可以通过智能运营、仓网优化、全渠道履约、C2M反向定制等智能决策技术帮助上游产业链。
据了解,在今年京东618期间,京东智能供应链每天要给出超40万条补货、调拨等供应链智能决策,京东与64%的自营供应商实现了智能供应链协同,正是基于智能决策的预售前置,从而在200个城市实现分钟级送达。
京东也在为数百万合作伙伴打开增长新空间。如今,超过1000家制造企业借助京东打造的C2M反向供应链提升新品开发能力,未来三年将提升到10000家制造企业;有5.9万家企业在使用京东物流提供的一体化供应链服务,实现了降本增效;1300多家大型企业、超120万家中小微企业在使用京东云提供的一站式数智化技术服务。
在未来技术储备上,财报信息显示,截至6月30日,京东物流已申请及获得的无人配送领域相关专利超过500项。北斗新仓作为新一代先进的大规模自动化仓储生产与管理体系,可操作百万级SKU,可以将履约时间缩短2-3小时。在末端配送环节,京东物流建立了自动驾驶技术研发、测试和运营的完整体系;拥有全自研技术的L4级别自动驾驶智能快递车,已在全国超10个城市投入运营。
面向未来十年,京东将潜心打造新一代基础设施——京东数智化社会供应链,利用技术和供应链能力帮助合作伙伴降低流通成本、提升经营效率,降低先进技术的应用门槛,让缺乏技术能力的中小微企业也能拥有先进的资源和能力。京东愿意打开自己,连接外部,成为生态的一部分,借助技术和基础设施能力为数百万合作伙伴打开增长的新空间。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