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精忠|三藩之乱中,为何耿精忠最先选择投降?( 二 )


耿精忠先是没有答应郑经在金夏地区以及漳州、泉州等地建立据点的要求,随后更是直接拒绝了郑经索要粮饷的请求 。于是,郑经先是截断了耿精忠的海上贸易通道,随后更是直接发兵征讨耿精忠,并在其后方占据了大片地区 。
虽然最终耿精忠与郑经选择各退一步,重新结成“同盟”,可由于耿精忠为了应对郑经,抽调了前方大量兵力,并停止了向江西与浙江等地的进攻,这就让清军得到了宝贵的喘息以及集结兵力的时间 。在这之后耿精忠要面对的便是康亲王杰书强大的平叛军队了 。
耿精忠|三藩之乱中,为何耿精忠最先选择投降?
文章图片

再次,耿精忠确实是实力不济 。
“三藩”之中,吴三桂兵多将广,同时早就开始谋划叛乱之事,因而可以在起兵之初快速攻城略地,并在之后与清军对抗八年之久;至于坐镇广东的尚可喜、尚之信父子,则是最为富有的,同时其军队实力也不差,最初的时候不仅能够抵挡住吴三桂进攻,还能组织兵力进行征讨 。而反观耿精忠这面,他的叛乱本就是“临时起义”,准备相当不充分,再加上他缺兵少将、缺粮少饷,这才有了前文中出现的耿军劫掠百姓的一幕 。再加上耿精忠本身缺乏战略眼光,并且军事指挥能力也非常之差,这便直接影响了其军队的战斗力 。
反观他的对手康亲王杰书,不仅兵多将广,平叛决心坚定,并且其战略布置得当,打得耿仲明是节节败退 。
耿精忠|三藩之乱中,为何耿精忠最先选择投降?
文章图片

就这样,在康熙十五年(1676年)八月,康亲王杰书率领大军破仙霞关,进入福建境内,之后又连下数座城池,被打得毫无招架之力的耿精忠,最终选择了投降 。
耿精忠|三藩之乱中,为何耿精忠最先选择投降?
文章图片

“三藩之乱”平定后,耿精忠被康熙皇帝下令凌迟处死 。
耿精忠投降的时候,康熙皇帝还是保留了他的爵位,并没有对其进行处罚 。
康熙皇帝之所以如此,还是因为“三藩之乱”尚未彻底平定,此时的除了吴三桂之外,还要面对这已经起兵造反的尚可喜之子尚之信,以及在福建境内建立多个据点的郑经 。
耿精忠确实做到了将功赎罪,对尚之信以及郑经所部进行了有力的抵抗和打击,也算是建立了一定的功勋 。
可即便是如此,康熙皇帝还是不准备放过耿精忠 。
耿精忠|三藩之乱中,为何耿精忠最先选择投降?
文章图片

康熙十九年(1680年),“三藩之乱”已经进入了尾声,康熙皇帝以耿精忠“心存异志”为由,削夺其爵位,并将其拘押 。
康熙二十年(1681年),清军攻克云南昆明,吴三桂之孙吴世璠自尽身亡,“三藩之乱”彻底被平定 。
紧跟着在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的时候,大学士明珠上疏康熙皇帝,弹劾耿精忠,并建议对其进行清算 。
“耿精忠负恩谋反,罪过大于尚之信 。”
就这样,康熙皇帝下令将耿精忠凌迟处死,并将耿精忠的尸骨交给范承谟之子范时崇,用以祭奠先人 。
耿精忠|三藩之乱中,为何耿精忠最先选择投降?
文章图片

当然,这样的结局对于耿精忠来说也是一种必然 。
明珠称其实“负恩谋反,罪过大于尚之信”是丝毫不为过的 。耿精忠毕竟是“官三代”,他是袭承祖父和父亲的家族爵位,耿精忠本人并没有建立任何的功勋 。可即便是如此,耿精忠不想着向朝廷尽忠,反而起兵反叛,并且是在整个大清王朝最为艰难的时期背叛了康熙皇帝,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和破坏,使得康熙皇帝对其是早已恨之入骨 。
只不过由于平叛的需要,康熙皇帝最开始的时候选择了隐忍,让其戴罪立功,可真正等到“三藩之乱”彻底被平定的时候,耿精忠的末日也就此来临 。再加上耿精忠杀害范承谟,迫害福建当地的官员和百姓,弄得民怨沸腾,已然是到了罪不容诛的地步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