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溯源亲历者:全球溯源谁来溯、如何溯,在哪溯?( 二 )
文章插图
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中国-世卫组织新冠病毒溯源研究联合专家组成员周蕾在北京接受中新社“中国焦点面对面”专访。中新社采访人员 张兴龙 摄
中新社采访人员:未来全球新冠病毒溯源研究应如何开展?应秉持怎么样的科学精神?
周蕾:这个工作是一定要做下去的。有一些问题得到了答案、有了进展,往前推进了一步,但是要真正回答源头、起源问题,还有相当长的距离。至于怎么做,还是应该继续秉持全球、公开、公平、公正、科学的原则,不偏不倚。有线索就去查线索,有数据就分析数据,这才是科学态度。
从研究工作方案本身来说,第一阶段的模式非常好。全球溯源,全球都应该有发言的权利,都应该有参与研究的机会,也都应该有可能成为研究地点或对象。还应该继续秉持这种原则和态度,联合制定研究方案,联合确定第二阶段应该在什么方向发力,去做更深入的研究。
还有一点特别有必要强调,一定不能背离第一阶段的研究结果。没有延续性,这种科学研究本身是要打折扣的,是不科学的。要坚持第一阶段全球溯源的工作模式,基于第一阶段的研究结果,在此基础上,把第一阶段建议的一些问题、发现的线索和方向做深入挖掘,深入数据收集和探讨,这样才有可能得到答案。
我看到世界卫生组织(秘书处)拿出来的(第二阶段溯源)方案,我本人并没有参与。我了解到,有一些参加过第一阶段工作的科学家也并没有参与第二阶段方案的讨论。基于(研究的)延续性,参加过第一阶段研究的科学家的价值应该予以重视。
在进行下一阶段溯源研究计划制定、研究讨论、开发研究方案等方面,可以多听听参与过第一阶段研究的科学家的意见,不失为一种公平公正、秉承开放态度的做法。我们也很愿意作出贡献,希望能有机会参与到下一阶段工作中去,期望能够为全球溯源贡献更多力量。
科学研究是科学问题,不应混杂其他因素,一旦混杂就会偏离真正科学的轨道。
文章插图
资料图:美国纽约一新冠疫苗接种点,民众排队接种疫苗。中新社采访人员 廖攀 摄
中新社采访人员:网上有民意调查报告显示,参与投票的全球网友80%都认为新冠病毒溯源问题已经被政治化,您如何看待当前新冠病毒溯源研究被政治化的问题?
周蕾:这么多网友在关注全球溯源,而且他们看到了一些问题,还主动发声,这让我很感动,对我们是一种鼓励。但反过来,就像他们说的,为什么(政治化)现在成为一个讨论的焦点?政治化会影响科学家的判断、工作,影响正常的科学研究秩序,甚至有一些科学家还因为这方面的原因受到不公平的待遇。
科学家发表文章,是用它作为一种载体进行交流,供全球同行浏览、阅读和参考。因为政治化,导致我们很多很宝贵的研究结果、研究发现没有办法和国际同行进行交流。
前段时间,国内有研究冷链传播的团队,(发现)冷链作为一种载体和一种可能的条件,使病毒在冷链条件下可以存活时间比较长,进而感染人。这样的发现对我们全面认识新冠病毒是很有帮助的,但很遗憾的是,花了很长时间、换了很多杂志始终没有办法成功刊出,这是让人很痛心的一件事情。它打破了一贯以来全球科学界共同维持和坚持的方式。
试想长此以往,全球的科学家如何进行交流?人类科学如何进步?从这个角度来说,政治化给整个科学精神带来了不好的影响,尤其对全球溯源工作是一个非常大的阻碍。
推荐阅读
- 传播|金域医学最新回应:不存在“主动传播病毒”“丢失样本”“伪造数据”“瞒报数据”等情况
- 熊猫烧香|还记得“熊猫烧香”吗?那制作这个病毒的小哥,现如今怎么样了?
- 检验车|百洋医药董秘回复:公司有一辆新冠病毒核酸检验车目前未代理相关产品
- 天津|天津一救护车司机担心身上有病毒站面馆外吃饭
- 新冠病毒|日本单日新增新冠病毒感染者超一万人
- 谷歌为正式员工提供快速居家病毒检测:合同工需线下排队
- 李俊|13年前,搞出破坏力超强病毒“熊猫烧香”的李俊,现如今他怎样
- 天津|天津为何要做全员核酸 张颖:病毒可能已潜伏15到21天 源头非常不清晰
- 新冠|2021年新冠疫情十大谣言,你信过几个?
- 规模|预计 2025 年,反病毒软件市场规模将达到 45.4 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