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新冠病毒溯源亲历者:全球溯源谁来溯、如何溯,在哪溯?( 三 )
作为科学家,一定要主动摒弃或者与它作斗争,真正把全球溯源研究工作完成。中方的很多科学家,尤其是参与了溯源研究第一阶段工作的科学家都是这样认为的。哪怕风吹雨打,我们该做的还会继续做下去。
文章插图
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中国-世卫组织新冠病毒溯源研究联合专家组成员周蕾在北京接受中新社“中国焦点面对面”专访。 中新社采访人员 张兴龙 摄
中新社采访人员:我们看到很多报道说,有许多科学人士因为不愿屈服支持所谓的“实验室泄漏论”,受到人身攻击和谩骂威胁,甚至有的专家不得不以辞职来维护其所坚守的科学立场。这种施压国际科学家的行为对新冠疫情防控和溯源研究将带来哪些伤害?
周蕾:最直接的受害者是这些无辜、正直、坚守科学精神的科学家,他们受到的伤害是最大的。
一个科学家在某个领域的奋斗要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和心血,应该被给予充分信任、支持、保护。我们看到一些报道,一起参加第一阶段溯源的国际专家,确实有一些被迫地、主动退出或者辞职。我们看了以后(感觉)非常痛心。这么多天在一起工作和接触,他们的人品、精神、科学态度和能力水平是毋庸置疑的。这种打压和逼迫是任何人都不能接受的。
对这些科学家的打压所导致的影响,最大受害方是整个全球溯源工作,可能没有办法按计划推进。对溯源研究目标的实现可能是破坏性的,甚至最后以失败告终,这是所有人都不愿意看到的。
全球溯源是为了谁?是为了全球,在这地球上的每一个人。把一次这么大的疫情的来源、起源搞清楚,这是我们的初心。我为我曾经一起战斗过的国际同行,那些朋友们感到不平。
中新社采访人员:冷链传播是新冠肺炎疫情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现象。您是如何看待将冷链作为重点溯源线索的重要性的?
周蕾:其实对于冷链,我们不能说它是个源头,在专业上面是讲不通的,它只是一种承载方式,是造成传播或造成病人感染的一种途径。把它作为一个研究方向,也是因为第一阶段在武汉,中外专家们联合研究、讨论、分析以后认为,存在这种可能性。当然它不是可能性最强的,但不能完全排除,因为确实有大量的证据都发现是存在这种可能性的,因此需要进一步做研究。
现在(新冠病毒)全球溯源难度特别大,可以说是有史以来难度最大的一次溯源。有很多新发传染病的起源都很难调查清楚,新冠也是一样,而且现在还在流行期,调查起来就更困难。但是我们都不愿轻言放弃,不轻易放掉任何一条线索,争取把每一个有可能的线索和方向都尽量地做清楚、讲明白。
文章插图
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中国-世卫组织新冠病毒溯源研究联合专家组成员周蕾在北京接受中新社“中国焦点面对面”专访。中新社采访人员 张兴龙 摄
中新社采访人员:目前已经有多项研究结果表明,新冠病毒在全球多地的出现时间早于先前的已知时间,这表明武汉可能不是新冠病毒突破界面的第一现场,您是如何看待下一阶段全球进行多点、多方位、立体溯源的重要性的?
周蕾:这是全球溯源,不是某个国家的溯源,必然是全球角度。随着各个国家在溯源领域的研究逐渐有新进展、新发现,这就提供了很多进一步开展溯源研究的线索和依据。
不能因为疫情最早在中国武汉发现和报告,就把所有的可能性只放在一个地方,这个思路太狭窄了。不是说武汉不重要,当然重要。我觉得我们已经高度配合了全球溯源工作,做了大量数据收集、研究和讨论分析。
推荐阅读
- 传播|金域医学最新回应:不存在“主动传播病毒”“丢失样本”“伪造数据”“瞒报数据”等情况
- 熊猫烧香|还记得“熊猫烧香”吗?那制作这个病毒的小哥,现如今怎么样了?
- 检验车|百洋医药董秘回复:公司有一辆新冠病毒核酸检验车目前未代理相关产品
- 天津|天津一救护车司机担心身上有病毒站面馆外吃饭
- 新冠病毒|日本单日新增新冠病毒感染者超一万人
- 谷歌为正式员工提供快速居家病毒检测:合同工需线下排队
- 李俊|13年前,搞出破坏力超强病毒“熊猫烧香”的李俊,现如今他怎样
- 天津|天津为何要做全员核酸 张颖:病毒可能已潜伏15到21天 源头非常不清晰
- 新冠|2021年新冠疫情十大谣言,你信过几个?
- 规模|预计 2025 年,反病毒软件市场规模将达到 45.4 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