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规|调研239款APP后我们发现,新规之下,身份认证要变天?( 二 )


总结以上三点可以得出结论“处理个人信息前需要明确提醒用户并得到用户确权后才可继续进行”。
记住这句话,我们再来看一下现有信贷产品的身份认证流程。
二、现有信贷产品身份认证流程拆分我们建立了3人小组,花了6天时间,调研了239款信贷APP产品,形成了一份总结报告,我们毫不介意将这些工作成果进行分享,有需要的同学可以找我领取。
在这些产品中,绝大多数身份认证流程,几乎都需要用户拍照或者上传身份证照片,再通过OCR技术将照片中的信息转换成文字,提交至供应商数据库进行核验,最后进行人脸比对确认本人。
逐步拆解后我们发现各个环节都存在一定问题,随着“个保法”落地,这种基于要素验证模式下的身份认证还有多大可用性呢?
1. 用户拍照/上传身份证“个保法”中明确规定向他人提供个人信息时,需要得到用户单独同意,并且不能以用户不同意为由,拒绝提供产品或服务。而拍照或者上传身份证都是为了后续的OCR识别,这些身份证图片也会提供给OCR技术供应商。也就是说在一开始,我们就需要弹窗提醒用户了。
2. OCR识别/手动校准OCR技术能够将图片中的文字提取出来,用于进一步的身份核验。提取出的姓名和身份证号等信息,还将继续传给下一方供应商的做数据源核验,验证准确性。
继续加弹窗。
也有些供应商会将OCR技术与个人身份数据库进行整合,看上去好像不需要额外弹窗了,这部分我们留到下一点讲。抛开合规层面,其实近两年OCR技术应用在身份认证领域的弊端早就开始显现,比如:无法有效识别证照头像、住址、有效期等相关信息。
OCR无法1比1还原证照头像,拍照必然会造成扭曲,并且光线问题还会影响用户体验。住址、有效期等身份信息,本质是对图片进行的文字识别,真实性没有相关数据源能够校验。
从风控角度来说,近两年已经由信用风险转变成欺诈风险为主,而手动校准环节一直都是反欺诈场景中的常见问题:懂得18位身份证编码规则的欺诈用户,会利用漏洞躲避这一层的风控。
3. 提交供应商比对个人的身份信息,应该通过国家认证平台进行核查。
国家身份认证的平台,源头在公安,而市面上99%的供应商都没有拿到公安授权的许可资质,这已经不是加个弹窗就能够解决的问题,而是这些供应商们,将不在有权利去向企业提供服务。
同理,除了身份领域之外,各方违规收集用户个人信息并私自生成数据源的供应商们,又还能活多久呢?一旦失去了数据源,站在风控层面看,我们又该怎么完成对用户的授信/用信?怎么识别欺诈用户?
4. 人脸/活体在人脸环节的调用过程中,首先用户可以拒绝使用人脸,并且APP不能因此终止后续流程。
其次采集的人脸照片依然会传给供应商做两照比对。人脸与数据源校验,本来是互相验证的一环,当人脸不能作为可随意调用的服务时,还怎么判断用户是本人在申请借款呢?至于仅剩的OCR技术,甚至连身份证的真假都无法验证。
以上种种,都将给现阶段整个金融行业的风控体系带来不小的挑战,丧失对用户身份的有效识别能力,势必会引发坏账成本的提高。身在局中的我们,必须要提前开始寻找替代方案了。
我拉上几个业内的朋友专门组建了一个群,本意是为了一起发掘、探索未来的身份认证方向和可行方案,但仅凭我们几个人远远不够,我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参与进来,群策群力,并且这绝不应该局限在金融信贷行业。
本文由 @子午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Pexels,基于CC0协议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