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刘备将诸葛亮的奏折扔了,这奏折中到底写了什么?

刘备怒摔诸葛亮的奏折,并不是对诸葛亮有多大成见,刘备只是在表明一个坚决的态度 。
背景介绍 。一切要从汉中之战、襄樊之战说起 。
在汉中之战中,黄忠一战而怒斩夏侯渊,而刘备则进一步全民动员、男女上阵,取得了最终胜利 。刘备以此为根基,进位为汉中王;封关羽为五虎大将之首,假节钺 。可以说,刘备基本实现了诸葛亮“隆中对”最初的规划,正在朝着诸葛亮设定的最终愿景而大踏步前进 。
关羽本身“骄于士大夫”,对于糜芳、傅士仁等人,关羽根本不拿正眼看待他们,这是一个极为凶险的隐患和祸根,关羽也为此最终付出了惨重代价 。在镇守荆州期间,关羽并没有严格遵守“东和北拒”的战略方针 。对于东吴,关羽没有和谐共处,不仅拒婚,还怒骂孙权,招致吴国上下的一致痛恨;对于曹魏,关羽并没有采取防御拒敌之势,而是悍然发动了进攻 。关羽为了策应汉中大捷,毅然发动襄樊之战,然而高开低走,从最初的势如破竹、威震华夏,到遭遇东吴的背后捅刀、荆州失守,随着傅士仁、糜芳先后投降,关羽最终走投无路、困守麦城,突围失败后被擒杀 。
刘备|刘备将诸葛亮的奏折扔了,这奏折中到底写了什么?
文章图片

【刘备|刘备将诸葛亮的奏折扔了,这奏折中到底写了什么?】刘备伐吴的决定,虽属于义之所在,但刘备心中秉持之“义”,仅仅是“兄弟之义”,客观地讲,刘备是在意气用事、冲动而行 。反观赵云、秦宓之谏言,却都是审时度势的真知灼见之语 。诸葛亮作为丞相,他绝对能够洞悉刘备伐吴的利弊,又“秉钧衡之职”,为何不出面劝阻刘备呢?
其实,诸葛亮正是第三个苦谏刘备之人 。诸葛亮进言的次数比谁都多,面对多位公卿的质疑声,诸葛亮说,“吾苦谏数次,只是不听” 。
刘备|刘备将诸葛亮的奏折扔了,这奏折中到底写了什么?
文章图片

刘备在称帝之初,既要振奋人心,又要稳定局面,还要均衡原心腹班子、荆州集团、益州集团等各方势力的利益,一片和谐、上下同心,是刘备最想看到的 。赵云是行伍出身,秦宓是人微言轻,对于他们的反对意见,刘备可以随意驳回而毫不为意;但诸葛亮不同,他不仅话语权太重,而且位置太特殊 。诸葛亮不只是蜀汉的头号谋臣,更是头号权臣 。诸葛亮深知,如果自己在大庭广众之下当面否定刘备的决定,不仅会拂了刘备的面子,让刘备难以下台,更会造成君臣相左的假象,这对于初登大宝的刘备来说,是绝对不想看到的 。此外,诸葛亮对于刘备的认知,远非其他人可比,而对于刘备的桃园情节,更有深刻的体会 。诸葛亮能够明确看出,刘备心意已决,即便是出面劝阻,也只是略尽为臣之道 。因此,诸葛亮只是私下劝阻刘备,并没有公然反对 。
诸葛亮的奏折到底说了什么?刘备怒摔奏折到底什么意思?在秦宓下狱后,诸葛亮为了安抚众人,出面上书,为秦宓求情 。诸葛亮在奏折中,主要说了三点:1.荆州被吴贼以奸诡之计袭取,而国家也损失了栋梁之将才,“此情哀痛,诚不可忘”;2.篡逆之贼,还是曹氏父子,孙权虽有过错,但不是罪魁祸首,“魏贼若除,则吴自宾服”;3.希望陛下重新考虑秦宓的金玉良言,他是一片赤诚之心,希望陛下开恩 。
刘备看了诸葛亮的奏折后,“掷表于地曰:朕意已决,无得再谏!”
此后,刘备赦免了秦宓,而诸葛亮也不再执着进言 。其实,诸葛亮心知刘备的决定难以挽回,就在奏折中并没有多说什么过激的语言,他最终的目的,即是为了救秦宓,也是为了给刘备找个台阶好下 。刘备是一代枭雄,绝不像刘璋那样不听忠言,因此,在皇位还没坐热乎的情况下,从善如流才是刘备该有的样子 。因此,对于秦宓这种冒死进谏的忠臣,刘备是不可能胡乱处置的,他喝斩秦宓,只是立威;而诸葛亮的奏折,正好给他下了台阶 。刘备怒摔奏折的意思很明显,我同意放了秦宓,但“朕意已决”,你们也都别再劝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