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诸葛亮之死真相大白,内容颠覆历史,学者:太隐晦,史书怎么敢写
蜀汉建兴十二年,汉丞相诸葛亮离世前的那些日子,不知他常想些什么 。但他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自己百年之后,他的精神会受到万世景仰,这景仰如亘古宇宙般,永不消亡 。
《三国志》对诸葛亮之离世,记载非常简练 。
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军,时年五十四 。
陈寿用他一贯的《春秋》笔法,简明扼要地将诸葛亮之死,勾勒完毕 。于是,我们能知道的,只有诸葛亮去世的时间,地点,以及,他得了病 。诸葛亮之死,是劳累和心病综合所致的认识,从此深入人心 。一方面,陈寿言诸葛亮功德盖世,在刘备死后,大小事务,悉由己出,自然劳苦;另一方面,诸葛亮因北伐屡屡受挫,其还于旧都之志,始终不能进展分毫,加之蜀地偏隅,国力惨淡,独以一州之众,对抗曹魏九州之土 。诸葛亮深知,他死后,蜀汉没人能打了 。这些包袱,日夜萦绕在他心头,久之,将他的生命力逐渐拖垮 。
文章图片
诸葛亮为何要如此事无巨细?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只能从更大的角度入手,试着分析一下诸葛亮的格局和思维方式 。
通常认为,诸葛亮这么做,是他为追求公平、公正,亲自审问那些他认为量刑达到一定级别的犯事者,如此才能实现他“用心平”和“劝诫明”的追求 。
这种认识有其道理,但恐怕不够全面 。熟悉正史的朋友应该知道,诸葛亮不是儒家,而是一位彻底的法家 。诸葛亮之治国,其根本思想是法治 。法治,是诸葛亮治国的不二哲学 。
文章图片
陈寿在评诸葛亮时,这样写到:
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 。
诸葛亮的法家哲学,可以这么理解 。首先,诸葛亮有其最高目标和理想: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第二,诸葛亮的所有治国哲学,都无条件服从于这一最高目标和理想 。
诸葛亮在处理李严事件时,就是如此 。李严是刘备托孤重臣,刘备死时,李严的地位绝不亚于诸葛亮 。但李严后来逐渐堕落,不但忘记了初心,更变本加厉地贪饕 。因李严过于心术不正,诸葛亮严格地执行了对李严的惩罚:直接罢官 。李严案中,就能深刻体现出诸葛亮的法家思维:一切按照原则行事,有法可依,有法可行,犯什么错,受什么罚,一旦改过,信任如初 。
文章图片
再进一步,若想理解诸葛亮法家思维之精髓,我们还可从理解法正的性格入手 。
《三国志·法正传》对法正有这样一句记载,非常著名 。
法正,一餐之德,睚眦之怨,无不报复,擅杀毁伤者己者数人 。
法正是这样一种人:如果一个人对他好,他一定会一五一十地偿还对方,他不会加倍地好,但他绝不亏欠 。同样,如果一个人对他不好,他也一定会一五一十地偿还,他不会加倍惩罚,但他绝对不会放手 。按史载,之前得罪过法正的人,在法正得势后(刘备主西川后),法正将他们一个个提溜出来,该害的害,该杀的杀,他一丝一毫也不会手软,不会放过,在法正那里,所有的不公,必须得到偿还 。
虽然狠,但公平 。这,就是诸葛亮的治国哲学 。
这样做的“缺点”,是因其“狠”,而在执行法律时难免得罪许多人,但在当年蜀汉那种情况下,从长远看,这样做还是利大于弊的 。因为即便暂时得罪了人,诸葛亮这种治国哲学,却能长久地得民心——这在任何时代,都是最重要的 。
推荐阅读
- 真相|真相大白, 终于知道马云们为什么不让年轻人买房了
- 数字货币|马云身价缩水717亿后,还可以东山再起,置之死地而后生
- 双十一|双十一之死
- 张苞|张飞的儿子张苞,战力属于什么水平,为何他的死让诸葛亮吐血晕倒
- 诸葛亮|诸葛亮与王朗对骂,王朗说的句句精辟字字在理,为何最后还会输?
- 孙策|他足智多谋,还曾预言到孙策之死,却被诸葛亮骂到哑口无言
- 诸葛亮|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只需几千人便可攻下长安,孔明为何不敢一试?
- 诸葛亮|诸葛亮双腿没有病,打仗时为什么总要坐着轮椅?看后才知多可怕
- 诸葛亮|刘备为什么要去草房,三次拜访诸葛亮,为情还是为义
- 刘伯温|如果诸葛亮与刘伯温二人互换朝代,来个互穿,历史会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