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饭|7旬大娘清晨赶10里山路卖菜6小时没开张,站在摊前为午饭发愁

2020年年初突发的新冠疫情改变了人们的消费习惯,得益于智能手机和移动支付普及、物流高速发展和对用户数据的掌控,社区团购迎来了爆发式增长,多达30家A股上市公司布局社区团购,和滴滴打车抢占客户一样的模式,各个互联网巨头纷纷“烧钱” 抢市场,打开APP各种优惠活动比比皆是,让人眼花缭乱。由于巨头统筹,团购的菜价往往比菜市场更加低廉。
据一位关注生鲜领域的投资人计算,目前社区团购的均价,相比菜市场的零售价,一般都要低20%。百团大战中的大力补贴让消费者收割了实惠,但是随之而来的是社团购对传统商超以及传统业态模式造成的巨大冲击:更多人失业,更多人宅在家里,街道上冷冷清清,大家可曾想起自己有多长时间没有去过菜市场了?周末小编去市场发现曾经人头攒动的农贸市场变得人可罗雀,商贩大都在打盹,随处可见转让的店面。这是城市市场的现状,农村情况又如何?我们准备去看看记忆中那熙熙攘攘的农村大集。
看了日历又咨询了当地的朋友,恰逢周末是豫西北的张汴大集:常看我的文章的朋友都知道,张汴村以百年地坑院闻名,是我们常去采风的地方。早晨天空飘着小雨,看了看天气预报没有问题,稀稀疏疏的雨滴感觉恰到好处:不会太晒,倒是出门赶集的好时机。
由于市场几易其地,几个影友拍完地坑院后,一路打听来到集市上,非常奇怪的是没有看到像听说的那样,农村集市人山人海的场面,才不到2点,偌大的集市就没有几个赶集的人了,倒是摆摊的小商贩不少:卖东西的人比买东西的人都多,这是怎么回事?
午饭|7旬大娘清晨赶10里山路卖菜6小时没开张,站在摊前为午饭发愁
文章插图
市场上一位卖菜的老大娘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大娘面前的地上,铺好的编织袋上放了好多圆茄子、长茄子和西红柿,都是普通的时令蔬菜。一个小板凳、一个塑料筐和一台台秤就是全部家当。看这情形都是自家种的蔬菜,菜贩子的品种会丰富很多,而且不会是这么新鲜。看来大娘生意不算好,这个点都快没有人了还剩了这么多菜。
看着我们走近,大娘满怀希望地迎上来,问我们要不要买点菜,茄子5毛一斤,西红柿8毛,这些菜都是她自己种的,没有化肥农药,可好了,嫌贵的话价格还可以再商量。
午饭|7旬大娘清晨赶10里山路卖菜6小时没开张,站在摊前为午饭发愁
文章插图
我们停下来和大娘聊了起来:老人家说她今年70多岁了,老伴走了几年了,三个孩子成家另过了,孩子们压力都大,不想增加孩子们的负担,趁着身体还好,种点菜挣点养老钱。蔬菜是个热手货,到点了就得摘,自己一个人干活,看天气不好怕下雨耽误事,这不早上6点在地里摘了菜,连早饭都没有吃就往这赶,赶了10多里山路,9点多把菜拉到集市上开始售卖。自己走得急没有带钱,心想到集上卖了菜换了钱再买个饼子吃。谁知道6、7个小时过去了都没有开张,连午饭都没有着落,自己是又饿又愁,坐立不安,大娘说着,满脸的焦虑。
我们看到大娘的蔬菜长得非常好:大紫茄子油光锃亮的,西红柿就更不用说了,红里透着绿,一看就是自然熟的,不像现在在城里看到的西红柿,浑身上下红透了,让人怀疑是不是经过了特殊处理的。价格又不高,物美价廉的,可是咋就没有人买呢?
午饭|7旬大娘清晨赶10里山路卖菜6小时没开张,站在摊前为午饭发愁
文章插图
一旁看我们拍照的大妈接话说,老百姓家里多少都有菜地,这个季节种的这些常见菜都到了成熟的时候,吃不了的就拿来卖,家家户户都有,只能卖给城里到这里赶集的。这里以前是附近规模较大的农村大集,城里人来买菜的很多。从去年疫情好转农村大集重开后,发现来买菜的人就少了,说是有什么团购菜,能从手机上买,花样多,还便宜。慢慢地集市上的人就越来越少,今天不巧天气又下了点雨,大家更愿在家睡懒觉,来得人就更少了,你说说这些菜卖给谁啊?自己今天真是幸运,摘了一筐子长豆角,正好附近有家过事的需要就全部买走了,卖了30元,大娘高兴地比划着手势,满脸的幸福。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