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农夫报案牛舌头被人偷了,包拯:把牛宰了卖掉,小偷自然会来自首
包拯是我国历史上家喻户晓的神探,但其实我们现在所知的关于包公探案的事迹基本都是出自民间的小说故事,在官修《宋史·包拯传》中,只记载了一件名为“牛舌案”与包公有关的探案故事 。
一、包拯、农夫和小偷的故事
《宋史·包拯传》记载,1037年包拯调任天长知县期间,当地发生了一件奇怪的“牛舌盗窃案” 。
有一天,当地的某位老农,打算去牵自家的牛下地干活的时候,竟惊奇地发现:自家牛的舌头不见了!
牛的舌头是帮助牛进食、喝水的重要器官,如果牛失去了舌头,牛的生存能力会大幅下降 。老农一看自己的牛舌头被人割了,他又急又怒:谁这么缺德,这是要杀了我家牛啊 。
在当时那种环境下,这个小偷割老农牛舌头的做法,无异于断人生路,老农自然不愿意忍下这口气 。
于是乎,老农便来到天长县衙,向当时的知县包拯告状 。
文章图片
包拯之所以用这样一种陷阱,来引诱小偷上钩,是因为他认定小偷是一个小心谨慎、又应该懂一点大宋刑法的人,不然他不会选择用割去牛舌这种方式来谋害老农的牛,毕竟按照宋朝的刑法规定如果小偷直接杀死了老农的牛,被抓住后是会以盗窃杀牛的罪名被强制服劳役两年,而割去牛舌即便被抓住后也不会受到太严重的惩罚 。
包拯预判到了小偷的预判,他反过来利用小偷想利用法律的空子欺负老农的心理,故意让老农用卖牛肉的方式让小偷抓住把柄,进一步设下陷阱,诱使小偷从暗处走到明处 。
小偷果然中计,跑到了县衙状告老农,至此,包拯的计划大获成功,隐藏在暗处的小偷成功被逮捕归案 。
文章图片
三、从包拯给小偷设下的陷阱,谈谈宋朝法治建设的“稳定性”原则 。
1、古代以农立国,宋朝十分重视农业生产,为了减少对农业的损伤,宋朝严格要求,如非贪赃、谋反、命案、盗窃这样危害社会稳定的大案,告状和判案应以维护农业生产为首要前提;
民以食为天,农业是社会发展的根基 。
通过这件“牛舌案”,我们会发现当时的社会十分注重对农业的保护,甚至某些要求已经达到了今天我们看来十分严苛的程度,例如无故屠宰自家的耕牛会遭受一年强制劳作的惩罚 。
透过现象看本质,这恰好反映出了农耕文明的脆弱性,在当时的朝廷看来,整个社会要想平稳地运行,从维护耕牛的数量,到不在农忙时影响农业生产,各个环节都必须得到重视 。
现在的我们,很难想象,在宋朝,像关乎婚姻、买卖宅院这样无关农事的“小案件”,平时衙门都不会受理,只有每年的十月初一到次年的三月初十,这段农闲时间,官吏们才会统一处理这样的小案件,为的就是担心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影响到农业生产 。
2、宋朝鼓励民众举报官吏和市民的违法行为,但对于诬告的事件也会处以严惩 。
在这件割牛舌的案件中,还有非常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割牛舌的人之所以热衷于反告老农,是因为他看上了老农的财产 。
古代有一个持续了上千年的传统:如果有市民举报另一名市民有犯罪行为,一经查实,会将被举报者的部分财产赏给举报者 。若是被举报者犯的是谋反等对国家稳定危害比较大的罪行,朝廷甚至有将被举报者全部财产赏给举报者的事例 。
故而,若不是老农遇到了包公,说不定,割牛舌的小偷在坑了老农后,还会“合法”占有老农的部分财产,到时老农真的是有苦都说不出了 。
【包拯|农夫报案牛舌头被人偷了,包拯:把牛宰了卖掉,小偷自然会来自首】
推荐阅读
- 售假|先承认售假后报案:对不起,罗永浩,你这个朋友我真不敢交
- 破产|苏宁易购回应破产传闻:系谣言 已报案
- 谣言|12月底宣布破产?苏宁易购:谣言!已报案
- 破产|苏宁易购回应破产传闻:系谣言,已报案
- 传闻|水滴筹回应筹款资金进入公司资金池传闻:严重违背事实,已报案
- 公安机关|小米:有网店在销售假冒米家防飞溅指甲刀等,已向公安机关报案
- 数字便民店|上海第一,北京第二!31省份前三季消费榜出炉;农夫山泉回应瓶装水现蛆虫;全国首家数字便民店落地太原丨消费周报
- 包拯|包拯一生,与3个地方结缘,其中1个,知道的人不多
- 石敬瑭|农妇报案说军马吃她粟谷,石敬瑭:杀马之后找不到粟谷就砍她脑袋
- 公孙策|公孙策堪称包拯的诸葛谋士,为何却被推上虎头铡问斩,原因很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