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极|明朝曾与皇太极和谈,双方筹码十分接近,崇祯帝为何坚决不同意?( 二 )


崇祯派去了使者 。
然而,这个使者既不是重臣,也不是天子近人,而是···一个本在街头算命的卜者 。
说实话,这种级别的使者,皇太极完全可以根本不接待 。
但是,新投降的汉官则主张皇太极顺水推舟,借力打力 。
当时,皇太极采取的是“伐大木”策略,即先用尽各种办法把大明搞垮,再图中原 。
所以,此时与大明议和,让大明腾出手去剿灭农民军,不符合皇太极的设想 。
然而,你皇太极总是把战争的责任甩给大明,现在大明求和,你不表示一下也不合适 。
皇太极轻松一招,化解了崇祯议和的企图 。
皇太极认认真真地写信去询问辽东巡抚等有关部门:有个算命的来我这里,说是奉命来议和的,这是好事呀!
皇太极|明朝曾与皇太极和谈,双方筹码十分接近,崇祯帝为何坚决不同意?
文章图片

如此,崇祯、杨嗣昌偷偷摸摸的议和很快就传开了 。
这还得了!
黄道周等人纷纷上书,反对议和,并要求罢免杨嗣昌 。
杨嗣昌头脑灵活,反应快:我从来没有议和的意思 。
崇祯也跟着打圆场:朝廷从来没有要议和,不要听信外人胡说 。
这个事情,就这么结束了 。
第五次议和:大明最后的机会
最后一次议和,又是崇祯提出的 。
皇太极|明朝曾与皇太极和谈,双方筹码十分接近,崇祯帝为何坚决不同意?
文章图片

松锦之战,大明精锐全军覆没,同时,农民军也发展迅速 。
内忧外患下,崇祯被迫再次议和 。
这一次,崇祯仍然不愿意直接与皇太极致书,只是以写信给陈新甲的口吻,传递求和之意 。
皇太极十分不爽:既然是给我国书,怎么又是给你们兵部尚书的内部信件?
随即,皇太极也以给贝勒写信的方式,与崇祯进行和谈 。
皇太极再次主动提出了议和条件:大明每年给大清黄金万两,白银百万两,大清每年给大明人参千斤,貂皮千张,双方以宁远双树堡中间土岭为界···以后双方互市,结好!否则,不要再谈了!
皇太极甚至还表示,如果能和谈成功,尊卑可以不计较,仍然尊大明为正朔 。
可以说,皇太极提出的条件,在当时是非常有诚意了 。
皇太极没有再提出领土要求,基本上只是要求大明承认其统治的地区,而每年的物资交换,也基本是等价交换,为此,皇太极甚至可以去尊号!
这是上天给大明的最后一次机会 。
原本,以当时的形势,皇太极是不必议和的,即便议和,也其实可以提出更为有利的条件 。
皇太极提出不错的条件,或许是因为他身体不好(松锦之战后,皇太极身体一直不好,减少世事),诸子矛盾尚需解决,或许是为了诱使大明减少边地兵马以待时机,或许是乐见气候已成的农民军与大明两个对手彼此削弱···
然而,不论皇太极出于何种原因,对崇祯来说,与清议和,立刻应付李自成确实是其最后的机会了!
结果,事情传出后,又是一波群臣的群情激昂 。
崇祯无可奈何,杀了陈新甲了事 。
最后一次议和,就此结束!
高下立见
大明与大清的几次议和,展现出双方统治者能力的差距 。
皇太极|明朝曾与皇太极和谈,双方筹码十分接近,崇祯帝为何坚决不同意?
文章图片

皇太极即位之初,后金连续在宁远、宁锦之战中为袁崇焕所败 。
因此,皇太极认识到在正面战场上很难有大突破,遂将重点转入对朝鲜、毛文龙、蒙古等后方威胁的打击,因此提出议和 。
然而,连番胜利之下,志得意满的崇祯,一心要“五年复辽”,不可能真的和后金达成长期和平,其对议和的态度,不过是“款为旁著”,以迷惑对手 。
结果,皇太极平定了后方威胁,而大明不但没有实现防御体系的目的,还君臣失去相互信任,袁崇焕冤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