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密|邙山大战中李密手下大将如云,为什么还会败给王世充?( 三 )


邙山之战,李密被王世充以少胜多,一蹶不振 。
平心而论,李密之败,并非其用兵之能不及对手 。
对如何敌我优劣势,以及如何击败王世充,李密是很清楚的 。
讽刺的是,在此战的几个关键节点,李密都明明知道该作什么,却偏偏要放弃···
在战略上,他知道趁虚进军长安,是上策 。
可是,他担心众将不肯跟随西去,又担心翟让“各竞雌雄”而选择进军洛阳,“挑战高难度” 。
结果,他击败了洛阳隋军,迎来王世充;击败了王世充,迎来宇文化及;击败了宇文化及,又迎来恢复元气的王世充···
在战术上,尽管他清醒地认识到敌我双方的优劣势,认为应该采取“守势”消灭王世充,却依然屈服于众将的压力,被迫选择不利于自己的速战速决 。
即使到了最后时刻,李密依然看到了稳定形势的机遇:半渡而击,挫败敌军 。但军心已涣散,基本的侦察不到位,基本的联合打击无法执行,最后只有无可奈何地迎来大崩盘 。
因此,归根到底,李密的失败,是瓦岗军组织建设上的失败 。
瓦岗军虽坐大,但在政权建设、军队建设、军事决策上仍然非常粗糙 。
军队建设上:军队仍然是各将率部“以义聚” 。
在李密杀翟让、瓦岗军连番苦战、惨胜无法得赏后,“以义动”的凝聚力也到了临界点 。
军事决策粗糙:最高领导,虽有过人之处,但在决策上仍然只能“民主决策”,无法独断专行 。
这些弱点,注定了表面强大的瓦岗军,已经到了崩溃边缘,更不可能成为一统天下的政权 。
瓦岗英雄要充分发挥其才能,还要去找真正的“真龙天子” 。
无论古代还是现代,要走得远,内部建设与战斗能力同等重要,不可偏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