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音频|在线音频走到十字路口,解药在哪?( 三 )


因此,巨头们入场,喜马拉雅、蜻蜓、荔枝、猫耳等市场玩家的压力要更大了。
此外,随着5G、智能音响和汽车消费者的壮大,让更多的广告主看到了车载、智能家居等场景的潜力,这无疑是与音频行业重度关联的场景,因此,市场原有玩家在主打To C的同时,也正在着力向向To B方向打通车载内容生态链。
但对于音频行业来说,仅仅抓住汽车场景的内容布局还远远不够。
因为音频行业本质是做内容生意。内容平台的核心一方面是持续生产优质内容,一方面是用优质内容连接并留住海量消费者,形成持续正向循环运转与双赢的内容生态。
从目前来看,音频平台也沉淀了大量内容,比如喜马拉雅从PGC、PUCG和UCG内容生态的布局已非常完善。据招股书披露,喜马拉雅与140家出版商建立合作,与阅文签订了一份20年在线音频授权。同时,还与德云社、吴晓波等演艺团队或作家建立合作。
但是在内容版权布局之外,如何带动整个内容平台生态的双边繁荣,音频平台其实并没有做好。
我们知道,图文与短视频内容平台的兴盛都源于它们通过平台机制形成了双边共赢模式,创作者能通过优质内容获得流量与变现机会,消费者也能通过平台内容个性化推荐机制获得感兴趣的内容。
也因此,不少图文短视频的草根内容创作者因为持续创作成长为了头部创作者,流量广告带货收入也随之而来,消费者也能获取感兴趣的内容,形成更高的黏性。
但是以音频主播为核心的音频创作生态,却始终没有出圈的头部草根创作者,过去几年,播客与主播数量在井喷,但平台们却似乎没有让他们享受到内容创作带来的红利,甚至有业内人士坦言,不少主播正在抛弃音频阵地,转型做视频。
为什么会如此?
笔者曾经在《长视频斗不过短视频的底层逻辑》一文中指出,当算法机制已成为短视频平台抢夺用户时长的重要竞争力与标配之时,算法并没有被长视频平台列为当前的重要的平台竞争标配。
事实上,这个观点放到音频行业同样适用。
这体现在当下多数音频平台也没有建立一个公平的内容流量扶持机制与算法推荐机制,一众音频APP也不像图文、视频等内容互动玩法,内容创作者与内容收听者之间缺乏明显的互动性。这一方面导致中小主播难有出头之日,一方面是用户刷不到感兴趣能形成持续复购的音频内容。
本质上,音频行业的内容传递依然是传统的电台模式,是单向的信息传递,内容创作者与内容收听者之间缺乏明显的互动性。
也就是说,当下的一众音频产品其实并没有很好的带动UGC与PGC玩转粉丝经济,这种单向传递模式在当下被精准算法调教过的年轻人面前,并不具备很强的吸引力。
如前所述,算法在内容行业已经是标配,但我们看到当下从喜马拉雅到荔枝FM、猫耳等一众产品来看,APP首页均是传统的网页布局,缺乏个性化的精准算法推荐机制。
在线音频|在线音频走到十字路口,解药在哪?
文章插图
这背后其实与盈利模式相关——音频行业与长视频行业其实走进了同一条河流。我们知道,短视频平台大部分内容是免费,所以可以通过算法机制去针对性推荐用户偏好的内容,做大用户规模之后,主要依赖广告营收。
而长视频平台上存在砸大钱购买的新影视作品与流量剧,它更在意付费的用户规模与比例。它需要将这部分内容作为主打爆款,去吸引潜在的流量粉丝群体为之付费。因此,如果千人千面的推荐机制,就会导致这部分付费内容难以最大化、无差别的推送到潜在粉丝面前,会导致潜在的付费用户群体流失。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