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则|套路多,规则烦,双11到底怎么了?

编辑导语:这场拉长了战线的双11战役终于走到了尾声。不同于初始的双11活动大促,现在电商平台们在套路上玩出了更多花样,但这些纷繁的游戏规则已经不能让消费者心甘情愿地“买单”。双11到底怎么了?我们在天天问和小伙伴们一起探讨了这个话题,一起来看看他们是怎么说的吧~
规则|套路多,规则烦,双11到底怎么了?
文章插图
双11走过了第13个年头,这个由电商创办起的购物节早已不再是一场简单的促销活动,已然成为了一个消费习惯,但今年的双11却显得有些冷清。许多网友都注意到,往年双11官方会刷屏发布实时销售额,而今年却不见动静。以分钟为单位滚动着实时成交额的记忆画面,停留在了往届双11。
规则|套路多,规则烦,双11到底怎么了?
文章插图
往年天猫发布实时成交额
现在的双11和以前的双11究竟有什么不同?是电商变了,还是消费者变了?发展变化之间,又承载着哪些互联网时代的记忆?
针对这些问题,天天问小伙伴们展开了讨论,一起来看看他们是怎么说的吧~
【天天问每周精选】第163期:「以前参加双11」 VS「现在参加双11」,有什么不同?
文章内容部分来源于 @大鱼炖海棠 @要你命3000 @海里没有星星 的精彩回答。
一、十三年变迁,成就了谁?1. 首届双11:真诚且青涩2009年,是双11的开局之年。
11月原本是个比较尴尬的月份,前有国庆中秋,后有元旦春节,又存在着一段时间间隔,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可以说是消费淡季。为了扭转淘宝商城的被动局面,提升销售额,时任淘宝CFO的张勇选择在11月11日进行大促活动,促销的方式也很简单——全场五折。
当时的网购远没有现在这么普及,大部分消费者还处在“网购接受期”,但借力于双11大促,淘宝却在短短一天时间内,创下了5000万的销售额。要知道,当时淘宝全年的GMV只有2083亿。经此一战,淘宝名声大噪,这也让电商首次尝到了造节的甜头。
2. 看移动时代:繁荣而成熟此后,中国电商显现出了强势增长的势头,行业发展一片蓬勃生机,尤其是互联网和移动设备的普及,家家户户对网购的接受度和参与度越来越高,而双11作为一个重要的购物节点,也在这些年的电商发展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们来看看这些年间淘宝的双11销售额:

  • 2010年,相比首届双11同比增长1772%,达9.36亿元。
  • 2013年,淘宝商城正式更名为天猫,总计191亿元。
  • 2015年,模式升级,阿里巴巴联合湖南卫视,举办首届天猫双11狂欢晚会,简称“猫晚”,当日销售额达912.17亿,移动端占比68.67%。
  • 2017年,全球225个国家和地区加入狂欢,完成支付14.8亿笔,总额1682亿元。
  • 2019年,天猫双11总成交额2684亿元,京东以2044亿元位列第二,紧随其后的是拼多多和苏宁易购,说是“神仙打架”也不为过。
从逐年增大的数字可以看出流量红利带来的凶猛增长,狂欢盛宴的背后也不再是天猫一家独大。618、818、双十二、年货节等等大型购物节应运而生,流量的浪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营销花样越来越多,留给消费者喘息的时间越来越少。
移动流量高潮迭起的背后是消费增长、行业繁荣,但当消费主义的狂欢达到饱和,剁手节从0到1再到N,无论是平台还是商家,终究会面临增长放缓、流量见顶、成本增大、内卷加剧的局面。
2019年,中国互联网用户规模的同比增速首次跌破1%,正式进入存量市场,流量焦虑取代流量红利冲上热搜,公域流量令人担忧,私域流量受到重视,如何寻求新的突破,成为行业内共同思考的难题。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