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圈”不该变成给未成年人设“圈”
为塑造自己构思的虚拟人物的“完美形象”,花钱请绘画师定制人物卡通画、人偶娃娃(即所谓的“设圈”),已成为部分年轻人甚至未成年人热衷的新鲜时尚。但据《新华每日电讯》报道,目前“设圈”存在内容创作同质化以及诱导未成年人消费等乱象。此前,一位13岁女孩6个月内花费70万元买画,曾引发巨大争议。
对于年轻人喜欢的“青年亚文化”,对新行业、新业态,固然不能一棍子打死,但“设圈”乱象的潜在隐患也值得警惕。一方面,一些平台、卖家有给年轻人设“圈”下套的嫌疑,部分未成年人心智尚不健全,容易轻信卖家的吹嘘和诱导,导致冲动消费、盲目消费甚至借贷消费,对健康成长不利,也容易导致家庭矛盾;另一方面,“13岁女孩半年买画花70万”等极端个案,可能加深部分家长对整个行业的误解,让一些正直、守规矩的创作者受到牵累,不利于行业健康发展。此外,“高价定制”背后随意定价的行业潜规则,还可能滋生偷税漏税等问题。
如何有效治理“设圈”的种种乱象?显然需要多方合力。其中最关键的,监管部门要给“设圈”戴上紧箍。对于一些平台、卖家“打擦边球”的做法,监管部门要心中有数、手中有招,适时出台行业规范,减少灰色地带,对乱象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理。
其次,要充分发挥家长和学校的教育引导作用,对年轻人进行价值引领。家校一方面要开展更多活泼向上的文娱活动,丰富年轻人的文化生活,健康其心理;另一方面要引导年轻人避免盲目跟风,培养形成理性消费的习惯。
此外,一些平台亟待加强自律增强社会责任感,规范营销。从媒体报道情况来看,某些与“设圈”相关的平台,在未成年人身份审核、消费风险提示等方面还有所欠缺;还有少数平台,在逐利心理的驱使下,推出了饥饿营销、诱导消费、虚假拍卖等玩法,这些只顾眼前私利、缺乏社会责任的做法,亟待纠偏规范。
【“设圈”不该变成给未成年人设“圈”】总之,唯有各方加强社会责任感,增强协作,形成合力,才能治好“设圈”种种乱象,形成未成年人成长“保护圈”,让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吴泽运)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推荐阅读
- 阿里巴巴|马云“接班人”是啥来头第一天上任,阿里巴巴损失517亿!
- 电商|俞敏洪或要“转型”?在电商平台做起直播带货,是有何打算?
- 亚马逊|告别“好评返现”,商家侧的“晒单有礼”还有意义吗
- 上门|快递上门的“蜀道难”
- 低俗词汇|B站发布“低俗词汇谐音梗”治理公告,多次违规将被封号
- 工地|“小马云”已不火,如今“工地马云”火了,网友:确定不是本人?
- 景气度|2022,七“贱”下天山
- 劳动者|这些工作将实行“职称制”!官方发通知,新的“香饽饽”行业来了
- 网易养不起“考拉”,阿里拼多多急剁手,网友丁磊全职养猪
- 阿里巴巴|曾是阿里高管,遭马云“忽视”创办410亿公司,却进腾讯口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