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智库|社区电商到底是门什么生意?| 自提点( 二 )


除了直接的销售,社区电商本身也需要农民转型。所以,社区电商通过电商技能培训、绿色服务通道、精细化运营指导、拓展全国统一大市场等方式,强化乡村的人才支撑。
依托“电商带头人培训”,可帮助更多农业生产者实现从农人到“农商”的转变。
值得注意的是,社区电商助农,并非单向的促进农产品的销售。基于其本身的渠道,也能反向助力农村的消费。
当物流链条下沉到农村,就能让偏远地区的乡村居民也能吃到更新鲜、多样化的蔬菜水果,这对激活广大农村地区消费潜力、促进弥合城乡消费差距可发挥积极作用。
调和就业与技术发展的关系
这是一个最值得讨论的话题。
生鲜类消费,基本是稳定的,所以,社区电商等新模式成长起来后,会分掉其他渠道的市场份额。
其实,受影响最大的,并不是菜贩,而是当地的超市。
回顾老百姓买菜消费的历史,商超是上一轮的竞争胜利者,自身也战胜了农贸市场。如今,技术进步之下,传统电商、直播电商、社区电商等线上渠道兴起,商超也面临挑战。
但总体来说,从菜场到农贸市场、超市、小菜场,不断有人退出行业,而百姓的生活在变得更好。
新京智库|社区电商到底是门什么生意?| 自提点
文章插图
市民正在菜市场买菜。新京报采访人员 尹亚飞 摄
居民区附近的小菜场,提供一些理菜、宰杀的增值服务,一般来说价格更贵。他们面对的需求,对价格更不敏感,往往也更急迫——比如,家中临时来了客人,或者临时缺什么菜,加什么菜,这时就会选择小菜场,所以,与社区电商的提前购,有重合,但没有完全重合。
居民区附近的小菜场,可以利用自己的门店,进入社区电商体系,做“团长”、做自提点。至于菜贩,也可以转变为供应商。某种程度上,这些人在市场经济中折腾,就业渠道很广,骑手、快递、小生意、保姆等岗位,一般不会失业。仅仅一个老人护理,很多大城市都是短缺的。
实际上,舆论场中流传着两种截然相反的逻辑,一方面,担心在技术的加持下,社区电商效率太高,抢了作为一种服务业的菜贩的饭碗,担心AI、自动化技术降低了就业;另一方面,又担心年轻人都去做骑手了,服务业抢占了太多就业,影响制造业。
这两种“矛盾”,其实有一个调和之处,那就是市场均衡调和就业与技术发展的关系。
集装箱的发明,极大提升了运输效率,将运费缩减到原来的5%,开启了全球化时代,但与此同时,码头工人也遭遇失业。但长远来看,随着运输效率的提升,更多的岗位被创造出来。
这种变迁,正如马车被汽车替代,马车夫失业了,但司机却成为新的职业。最现代的例子是网约车。技术提升了效率,现在全国有3000万活跃的网约车司机。
当然,社会各方力量应该协同起来,解决职业转变问题。
政府可以提供培训,互联网平台也可以在新模式中设计出适应旧业态从业者的岗位。实际上,很多菜贩已经转型活跃在社区的线上社交中,完成获客、推荐商品、分拣、交付和售后等工作。
大平台的配送力量可保障供应
这是一个被忽略的叙事。
疫情期间的物流、配送,让很多中国人心生自豪。
社区电商竞争所要求的效率,必然从全产业链催生更高效的配送体系。在危急时刻,小商小贩无法顾全大局,但大平台的配送力量,却可以做到这一点,就如疫情、郑州暴雨中那样,就比菜贩更能发挥平抑价格,保障供应的作用。
甚至,这种电商平台可以在大暴雨、台风等自然灾害,以及各种紧急状态中,转变为危机中的现代化供给、配给、配送体系。在关键时刻,市场力量就变为一种“国家力量”。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