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PO|OPPO投资云快充,“造车梦”再进一步?( 二 )


从技术印象流来看,当一个产业刚刚兴起,技术创新重要性要大于模式创新,当产业已经稳定一段时间,天平才会慢慢朝着模式创新方向倾斜。
此前OPPO的成功,一直离不开线下营销的奇效,真正手机领域像华为、苹果这样的引领性创新好像是没有什么,其研发能力其实是有待检验的。再说了,做主营业务手机OPPO抢夺高端市场似乎也没见有太大成效,那自身技术实力究竟如何或许围观者也自有判断。
如此,OPPO在布局汽车这件事上似乎并没有特别突出的长板。当周围人都去做了,自己再跟风,到底能否准备好也许真得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不难发现,在华为、小米跨界布局时,OPPO给人的感觉似乎是相对有些慢半拍的安逸,安逸与折腾的背面其实是企业的焦虑程度。而在谈擎说AI看来,这其实是上游思维和下游思维的差距。
丹.希思在其畅销书《上游思维》一书中提到这样一个有趣的观点:“大部分人都处于下游区域,疲于应对一个又一个问题却无力挣脱。我们太过专注于眼下,却忘了逆流而上,去上游寻找问题的精准干预点。”
OPPO其实就犯了这样的下游思维错误,而类似OPPO的独角兽企业还有滴滴。
此前滴滴被传上市绯闻,紧接着,同城货运、社区团购、共享单车,可谓是动作频频。殊不知在此前滴滴安逸的时候,与它齐名的字节跳动、美团却在不断扩展边界。后来当边界受到威胁才开始做出应激反应,因此不少人认为滴滴的到处布局像是增长焦虑的驱使,是一种“下游思维”。
OPPO也类似,如今也被传想要谋求上市,IOT也好,造车也罢,虽然没有“实锤”,但当赛道里面已经有太多玩家时,OPPO不断增多的汽车专利似乎也像是一种焦虑倒逼,是为自己此前过于专注于眼下而买单。
据Canalys最新报告显示,2021年第三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市场数据,三星、苹果、小米、vivo、OPPO位列前5名,其中OPPO市场份额虽然囊括一加品牌,但整体增长幅度并不算大。今年第三季度中国市场出货量第二的OPPO在全球市场数据上直接滑到了第五。
一方面,现在谋求上市,手机市场早已开始“掉膘”,很难获得大的估值;另一方面,科技公司一定比硬件厂商更容易获得资本市场的青睐,小米当初上市有理由摒弃硬件厂商的头衔,因为自身布局确实多,也确实有不少做的不错的领域,那么OPPO呢?如果真是在为上市做准备,现在再去添标签是不是有些晚了点?
众生畏果,菩萨畏因。下游思维者畏果,上游思维者畏因。
当行业一片歌舞升平,我们分不清究竟谁才是更优秀的企业。而当行业真正面临大的改变时,谁真正有前瞻性谁又只能随波逐流或许我们才能一目了然。
残酷的成功概率论:入学很容易,跳级很难关于为上市加筹码的论调也只是看客们的猜测,或许这是一种误解,然而当我们再次回到如果OPPO正式入局造车这件事本身上时,或许也会觉得OPPO做成的概率可能并不高。在谈擎说AI看来,我们不妨从“亲密性”和“对比性”这个两个层次去看待。
从亲密性来看,主要看造车和OPPO主营业务之间的联系程度。根据此前IDC的调研数据,OPPO在去年第四季度,可穿戴设备仅以出货量138.8万台、市场份额4.6%的成绩排名第四,与华为、小米、苹果组成的第一梯队相差很大,前三名的市场份额均在20%左右。
为了搭建物联网平台,必须将不同场景归纳到同一系统中,哪里都能讲故事。智慧家庭应该是整体的“智能互联”而非某个个体充当“智能控制”,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手机厂商、家电厂商开始谋求智能硬件“全家桶”的原因所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