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员|互联网大厂程序员梦醒时分( 五 )


到现在,这已经被证明是一条更为难走的路。不止一位产品上过苹果应用推荐榜单的开发者觉得,目前全国做得好的独立开发者也就百来号人、百来个团队,而赚钱多过大厂工资的更是寥寥少数。
李志远脱离那个时代氛围,也觉得自己不是会创业的人。他最大的爱好是买书。但书架上从来没有《硅谷之火》《乔布斯传》,取而代之的是马尔克斯全集、鲁迅全集以及苏珊桑塔格的《论摄影》,罗兰巴尔特的《明室》——他喜欢文学、喜欢摄影,但对如何创业其实一无所知。
好在,对优秀的技术人才而言,互联网行业似乎有源源不绝的机会,主动权也仍然在他们手里。
李志远可以 “任性” 休假、换工作,因为黄金时代里公司对于技术人才的渴求,也因为他的能力:第三份工作,不到 30 岁,他已经是一名架构师了。
他初中的时候接触计算机,拿过一次全市范围内的编程奖;高中激励他考上大学的,是父亲答应给他买台自己的电脑。大学读计算机也是满足爱好。他说,自己在编程方面或许有点天分。
开始工作以后,李志远保持每天刷题、看书,定期跟踪最新的技术变化。他总能很快解决需求,代码写得漂亮健壮、连注释都加得很好,属于最受合作伙伴喜欢的一类人。
如果用建筑做比喻,刚入行的程序员是垒砖工人,是 “码农”,而架构师则相当于建筑师,是程序员技术进阶。
一位工作不久的程序员仍对这行充满热情,“每个程序员心中都有一个架构师的梦”。
李志远最风光是在一家二线公司做架构师的日子。他搭建起了整个前端的框架,引入了新的技术和效率工具提高组员的产出。他是整组 20 多个人的技术灵魂。与此同时,他不用介入管理,不用处理琐碎的沟通问题。
那是他待过时间最长的一家公司,但好日子不会一直持续。这家公司在 2018 年大规模裁员重组,而他也觉得自己到了需要考虑安定的年龄。
最后,他进入了之前看不上的阿里。当时技术面试官曾看他的简历和项目,词穷地评价道 “好高大上”,一时没提出有什么需要他做的事情。但不管怎么样,人先要了再说。
来到大公司,他发现 “架构师” 已经不再是稀有物种。
“公司里到处都是架构师,这位是王架,那个是李架。” 他发出感叹,这种称谓成了高级垒砖员的别称。
架构师的工作变成了把一个简单的需求,写得极为复杂。“仿佛要用一篇论文证明一加一等于二。” 他举例说,实现某个业务需求,可能直接写几行代码就完成了。但可能是为了体现自己的价值,也为了可以周报里有更多可说的,有的程序员会写一整套框架,企图让类似的需求以后都套用这套代码,“只是不可能有完全一样的需求。”
整个行业的增长都在放慢。业务没有发挥空间,架构师有时还需要通过写内部的效率工具完成业绩。出发点往往是好的,但现实的情况下,要让更多人用上这个工具,需要在小组、部门乃至更大范围内推广。这往往难以成功,最后也变成了造轮子的一种。
他作为架构师也不可能有机会像从前一样搭整个业务的架构——这是阿里云技术中台的工作。
李志远觉得自己变成了一个齿轮、一个原子、一个消耗品。他感慨到,来到阿里之后,他学的最多的是怎么适配各个平台的接口,阿里云的、淘宝的、支付宝的。这些东西是封闭对内的,并不通用,“你没办法完成任何技术积累。”
微软、亚马逊、Google 等技术公司会在管理角色之外给专注技术的人一条升迁通道。这个行业有戴夫·卡特勒这样的先例和榜样——他 46 岁才加入微软,开发出了 Windows NT 操作系统,年过 60 还为 Xbox One 写过代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