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员|互联网大厂程序员梦醒时分( 八 )
他入行就观察着前辈们的职业生涯变化,吸取教训。
那些不为钱进入这一行的前辈是他所欣赏的,“他们最早的一些东西是最纯粹的”,但这些技术至上的人通常不善交流,最后过得并不好。
他认识一位曾在百度管理 100 多人的技术负责人,但为了不做管理、纯粹地写代码,来到阿里,此后去了一家创业公司,现在过得并不好。他感叹,“你说他当时功利一点,不写代码,就专门管这一百来号人,现在肯定完全不一样。”
不过在他身边,更多是普通人:在一线当程序员,不是架构师,也不在管理层。大多数相当于阿里 P7 职级,有的停在 P6(P 是 Professional 的首字母,通常指专业人员的升级通道,P6 仅比多数应届生高一级)。
他看这些人觉得有点得过且过,“每天就炒炒股,发展点其他爱好。每年打完绩效,会说今年又没给我提名晋升,真气,然后就开始该炒股的炒股。” 但也理解他们的绝望,往上晋升很难,转岗也难,跳槽不会有大公司要,“等于已经向生活认命了。”
他甚至不太敢深聊,怕戳着别人痛点。看他们挣扎,他同情,但更多是引以为戒。
他由此得到的经验是,谁都有技术浪漫主义,但 “90% 的岗位需要为业务买单”;然后是要保持自驱和规划。
从工作第三年开始,他就会有意识地思考业务,从业务角度做职业规划。他也会让自己站在 team leader 的高度,去假想自己如果在这个位置会怎么做。
张岱 2009 年上大学,读的不是计算机专业,最早的职业规划是进央企,觉得这是钱多、事少又稳定的工作。
去互联网行业是因为校园里直接感受到了它的影响。他记得,入学时生活费还是现金,要拿着银行卡去 ATM 机上排队取钱;除了个别同学,也没有人网购。但到毕业时,几乎所有人都在参加 11 月 11 日的线上购物节。
这改变了他的择业态度。毕业后,他报考了计算机专业研究生,然后在 2016 年校招进入阿里。
相比前辈们,90 年生的一代程序员们在更年轻的时候就知道互联网是一个什么样的行业,需要什么能力,有什么回报。
张岱会更主动关注业务、公司、行业,为成为管理者做更多准备。张岱从阿里去字节,抓住了抖音爆发的机遇。
这一代人也会对升迁有明确的时间表。猎头心中默认的 “30 岁之前 P7,35 岁之前 P8,40 岁之前 P9” 的时刻表在他们心中嘀嗒。
这个时刻还在加速。一位猎头说,两年前,阿里就已经开始了 859 和 908 的招聘计划——在市场招聘 1985 年的 P9,1990 年的 P8。
张岱在阿里的 4 年多时间里升到 P7,然后跳槽到字节跳动升为了 3-1——对标阿里的 P8,“你到了一定年龄,得到一定级别,才有机会往下走,要不然可能就一辈子停在这个位置了。”
让他惊醒的还有年轻人。最优秀人才都在向这个行业集中,他最近收到的简历里,上交的、复旦的,学历非常好;95 后、00 后的资历和项目一个比一个优秀。
自称技术顶级的丁阳也佐证了这种年轻人的冲击。能给他带来震撼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他常常感觉对方再过个两三年,技术上就能超过他了。
不过他又感到放心,因为上升的坑已经被他占住了。当然,他往上的坑也被别人占住了。流动开始变慢,丁阳觉得应该清醒一点,“普通人的天花板明确的说就是 P8。”
过去十几年,每个互联网大公司的人员规模都涨了几倍甚至十几、二十倍。互联网创业公司在风险资本的推动下快速诞生、催长。增长创造了数以万计的中高级岗位。
大公司的扩招已经慢了下来。2017 年之后,中国股权投资数量一年低过一年,中小公司拿钱变得更难。
推荐阅读
- 加班|360 周鸿祎:程序员不应该 35 岁被抛弃
- 盲盒|上海制定反垄断、互联网营销算法、盲盒经营活动等新业态合规指引
- 互联网时代|这5类商品尽量去实体店买,否则坑的还是自己!
- 乱象|微信治理互联网用户账号运营乱象,“南京头条”“高考山东”等遭清理
- 互联网企业|2022,中国互联网何去何从?
- 工具|企业微信新版本发布,腾讯产业互联网效率工具实现一体化
- 程序员|周鸿祎:不理解35岁被职场抛弃,美国硅谷很多主力程序员都超过35岁
- 戴志康|对话互联网早期拓荒者:20年间,Loser、颠覆、繁荣的演化与未来
- 工信部|互联网的柏林墙即将倒掉,一个新时代的混沌从这周五开始!
- 互联网时代|“新微信”诞生, 马化腾已正式确认, 会改变我们的生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