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需求的话其实只能通过MVP去验证,当然市场狂热的时候由不得人多想,这个就得看自己了。
第二类有短期价值但是没有长期价值,这个也很常见,譬如脸萌,火过一阵子,但是很快就大家不用了,就是图个新鲜,其实也没什么长期价值。
这个情况的话其实没什么解,必须是在后面加上长期价值才行,用长期价值承接短期价值带来的流量,这样整个链条才会成立。
第三类解决方案不够好,这个的话在很多产品的早期可能常见一点,譬如打车APP早期司机不够的话,打车的用户体验就不好,留存自然不好。
这种情况的话可以通过内测、公测再到全网开放这个方式来进行逐步调整优化,这种方式还是比较常见的,即便是到现在还是有很多app使用,譬如播客类app小宇宙就是用这个方式做的。
三、用户留存的难度评估如果产品的PMF成立,那么接下去就要评估一下产品做用户留存的难度。
不同的产品,用户留存难度自然是不同的。
譬如说婚恋类app,它天然是一个短周期的产品,譬如一个用户通过婚恋类app三个月找到了婚恋对象,这个时候用户就天然流失了,产品的价值基础不存在了,所以生命周期就短。周期短就意味着时间有限,做留存的难度也会加大。
譬如一个查询公积金的app,用户使用它的频率天然就是低,公积金数据一个月更新一次,不会有用户天天来查的,这个时候用户留存的难度也就上去了。
用户留存的难度可以围绕用户留存公式来评估,用户留存=用户感知价值+迁移成本>使用难度,反过来如果用户感知价值+迁移成本
这个公式我想不难理解,主要是这个使用难度稍微说一下,它不仅仅是讲的产品的使用难度,还有用户能不能想的起来用的问题,譬如微信这种国民级的产品,使用难度就小,定位熟人社交,大家都用这个,但是脉脉就差很多了,定位职场社交,有几个人真的会经常用脉脉聊天?
围绕这个公式,我们一般问以下几个问题来大致判断做用户留存的难度:
- 用户需求有多强烈:刚需 vs 非刚需?
- 产品功能有多复杂:单功能 vs 多功能?是否可拓展?
- 产品的天然生命周期是多长:长命型 vs 短命型?
- 产品的天然使用频次是多久一次:高频 vs 低频?
- 是否有大量广义的可替代品:可替代品少 vs 多?
- 用户转换到其他产品的成本:转换成本高 vs 低?
例1:外卖app用户需求有多强烈:刚需 vs 非刚需?
至少对都市白领来说绝对是刚需。
产品功能有多复杂:单功能 vs 多功能?是否可拓展?
功能复杂,服务内容多。
产品的天然生命周期是多长:长命型 vs 短命型?
长命型,我感觉基本上都是终身忠实用户。
产品的天然使用频次是多久一次:高频 vs 低频?
高频,一天起码1次,很多都是2-3次。
是否有大量广义的可替代品:可替代品少 vs 多?
少,市面上主要的就饿了么和美团。
用户转换到其他产品的成本:转换成本高 vs 低?
这个倒是不高,用哪个都行。
像这个类别做留存就很容易啊。
例2:金融类贷款app用户需求有多强烈:刚需 vs 非刚需?
对缺钱的人来说是刚需。
产品功能有多复杂:单功能 vs 多功能?是否可拓展?
功能非常单一,就是借钱。
产品的天然生命周期是多长:长命型 vs 短命型?
应该算是短命型的产品,虽然用户借完款之后偶尔会登录看一下订单或者来还款,但是用户也不大会产生其他行为。
产品的天然使用频次是多久一次:高频 vs 低频?
推荐阅读
- 用户|淘宝将实现退货秒退款,每年至少要交88元,亚马逊直接退款不退货
- q4|名创优品发力线上业务,持续提升用户复购与黏性
- 记忆点|如何通过“心智塑造”轻松赢得用户
- 用户|华为花瓣搜索引擎 Petal 在国内正式上线
- 企业|企业微信携1.8亿用户“逼宫”,钉钉慌不?
- 乱象|微信治理互联网用户账号运营乱象,“南京头条”“高考山东”等遭清理
- 出发票|给经销商提供支持:很多人不知道,经销商才是厂家的第一用户
- 跑路|又一电商平台倒下,老板带着200亿巨款跑路,用户投诉无门!
- 鸿海|「PW热点」华为花瓣搜索引擎Petal Search已经面向国内用户开放
- 微信|企业微信最新数据:活跃用户数量为 1.8 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