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互联网寒冬背后:好公司的定义,已经变了( 二 )


「美国认为技术领先是美国霸权的基础,」一位华为高层曾表示,「任何其他国家、其他公司的技术领先可能都会损害美国的霸权。」
无论中国还是美国,都更加迫切地渴望在本土出现更多真正的科技公司,强调技术自立。前不久,中国公布的「十四五」规划,将科技进步提升到国家安全的高度,而不仅仅是为了经济发展,这与以往的口径完全不同。
一位投资人感慨,当下的硬科技已经到了无人不投的热度。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联席 CEO 米磊在文章中写道,凡是有利于让中国成为世界科技强国的,都是国家鼓励的;凡是不利于中国成为世界科技强国的,都是未来国家政策不鼓励的。「所有的资源围绕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主要旋律和目标,想清楚这个逻辑,未来三十年就绝对不会再出现你正在做一件事情,突然一个政策文件出来以后,你所在行业没了,只要做的是利于这件事情的,所有的政策出台就会是对你有利的。」
人们渴望硬科技公司的出现,用户规模、营收已经不再是衡量一家公司好坏的最重要标准,何况这些标准并不意味着更好的未来。
以过去的互联网为代表的经济,更多是追求短期效益。而像光电芯片、生物技术、人工智能、新材料、新能源、航空航天、智能制造等硬科技都需要长期的投入。硬科技不仅需要核心技术,追求的价值观和利益也并不一样。在过去,这些领域并非中国投资圈内的焦点。
现在不同了,历数中国今年市值表现不错的公司:比亚迪、宁德、长城等,都是科技硬核公司;美国也是一样:AMD、英伟达、苹果、特斯拉、微软的市值表现比流量型平台企业好得多。
真正的科技公司正走向高光的舞台中心。
02驱动经济发展的
底层价值观变了
过去,在以经济建设为核心的语境下,互联网公司将资本无序扩张实践得淋漓尽致。
秦朔在评价社会资本时表示,「互联网企业在很长一个时期,都具有跑马圈地、无边扩张、在有规则的地方冲撞规则、在无规则的地方自定规则的,典型的原始积累的特征。逐渐走向与政府期许、国家发展目标的偏离,走向与大众利益的对立,给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带来危害。」
从 2021 年开始,反垄断等法案的出台,也体现了大风向的转变——从过去追求「速度和规模」,转变成重视「效益和质量」。政策干预多少让许多市场经济支持者、创业者感到沮丧。但在过去,不少互联网公司以对抗监管、与之斡旋为策略,为自身发展谋求福利。在摧毁旧世界的同时,新世界的规则更多由巨头确立,而巨头背后的资本,很难主动承担起更宏大的社会责任。
另一方面,民族主义的思潮也在崛起。《纽约时报》评论,中国老一辈创业者更容易接受西方思想,「因为当时中国还很弱小,受外国自由思潮的左右」。而在今天,年轻一代在自信中成长起来,迫切地渴望成为规则的建立者、参与者,传递自己的价值观。正如中国工科创新领军人物李泽湘对极客公园表达的那样:
跟国际的同行比,以前是朝上看,现在(中国创业者)能够平视这个世界。
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会长宋志平在最近的演讲中评价,「有些企业家对现在的发展不习惯,总想说『我以前怎么样』,原因主要在于他们不理解这些变化本身。我们有了新的发展理念,才能适应今天的变化。」
近期卷入舆论风暴的联想,被评价为:已经不在创造中国核心竞争力的锋线上,成了一个「大而平庸」的企业。它夹在中美摩擦之间,成了国家冲突中,恨铁不成钢的发泄口。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