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地集中开展2022年元旦春节期间打假专项行动,对“电商特供”等畅销品加强监督抽捡,引发网友好评。
【 商品|偷工减料、差别配置……小心“电商特供”的套路】在线上购物大行其道的当下,无论是传统的平台电商,还是新兴的直播带货,薄利多销是多数电商及主播优选的营销模式,不少企业因势利导,推出了主打低价的“电商特供”产品。当人们以为,“电商特供”的低价得益于商品流通环节的畅通和减少,一些企业却耍起了心眼,在产品生产上偷工减料、差别配置,以此降低售价;在产品说明上玩文字游戏,套路消费者,以求销量突围。
文章插图
自认得了实惠的消费者,实则购买的是与线下商品同款异质的低配版商品。“电商特供”也成为劣质次品的代名词,饱受消费者诟病。“电商特供”的尴尬处境,源于部分品牌在经营理念上存在偏差,只追求眼前利益,将企业责任抛诸脑后。
从经营策略来看,企业根据线上线下不同的需求推出多档次、差异化产品,提高市场占有率,扩大经营规模,本无可厚非。然而,若在“电商特供”的宣传上避重就轻、在产品性能的介绍上含糊其辞、在商品成分的说明上语焉不详,则侵犯了消费者知情权,损害了品牌企业自身形象。
元旦春节将至,新一轮的消费旺季即将到来,相关部门、地区加大力度监督抽检“电商特供”、及时发布消费警示正当其时,不仅彰显了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决心,将市场监管进一步推向实处细处深处,更向有关企业提了醒。企业应摆正服务姿态,将“电商特供”商品信息准确、明白地告知消费者,列出其与线下同款同类商品的差异明细,让消费者心中有数、自行决策;应着重凸显“电商特供”的特色,加强与线上用户双向互动,根据实际需求定制投放真正实惠高质量的“电商特供”商品。
事关群众无小事,“电商特供”绝非监管盲区,线上营销亦非无序之境,企业经营者宜常念“紧箍咒”,切实遵循法律法规,坚持义利并举,规范自身行为,对消费者少点套路,多点真诚。
(原题为《偷工减料、差别配置……小心“电商特供”的套路》 来源 经济日报)
举报/反馈
推荐阅读
- 猫腻|拼多多的商品这么便宜,都是山寨、假货吗?看完才发现其中猫腻!
- 数字人民币|反逃税、反洗钱、反贪腐!数字人民币席卷而来,剧变正在酝酿
- 安九|网红安九售假雅诗兰黛,条形码无商品信息,多个平台鉴定为假货
- 智慧销售|国务院:加快优化智能化产品和服务运营,培育智慧销售、无人配送、智能制造、反向定制等新增长点
- 考试|行业观察丨在线学习、远程考试成新趋势,信息安全需重视
- 盲盒|上海制定反垄断、互联网营销算法、盲盒经营活动等新业态合规指引
- 任泽平|?华为搜索引擎上线后,又突然403禁止访问;任泽平微博、公众号被双双禁言;快手网红控诉快手:高管一批一批的换,不懂管理|雷峰早报
- 牛角梳|义采宝:多头插座、便携行李箱,本周的义乌热销产品是这些...
- 美股|热门中概股美股盘前多数下跌,拼多多、京东等跌超2%
- 阿里巴巴集团|麦当劳中国与阿里巴巴合作升级,将聚焦会员服务、IP合作、全渠道营销等新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