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平台|除了热歌,短视频还改变了什么?
编辑导语:新生事物往往会影响旧事物的发展。随着短视频的火爆,短视频音乐也逐渐衍生,但是谈及短视频音乐,舆论常常“颇有微词”。那除了热歌,短视频还改变了什么?短视频到底如何影响音乐行业?这篇文章详细地为大家解答了以上问题。一起来看看吧。
文章插图
自12月11日晚,TEMA腾讯音乐娱乐盛典颁布“十大热歌”奖项之后,互联网上对此的争议便从未停歇。
在舆论漩涡的中心,人们质疑短视频对好音乐的威胁。
有人调侃“华语乐坛姓抖”,认为短视频崇拜流量,扶持了过多价值观表达肤浅、缺乏艺术审美的音乐作品,同时消耗了大众听音乐的耐心,使得音乐创作愈发碎片化,几十秒的抓耳片段称雄称霸。
总之,劣币驱逐良币,对于华语乐坛是一场灾难。
文章插图
而昨天,据参考消息网编译,德国汉堡的歌手兼音乐制作人Achim Reichel 在1991年创作的《Aloha Heja He》因为被中国视频博主“张同学”当做短视频的背景音乐,这首歌在抖音上已获得1100万赞,并成为歌曲识别应用Shazam上搜索量最高的歌曲。
而在搜索引擎上,“张同学+背景音乐”也已经成为热搜。
文章插图
在这样的现实下,主流歌手、唱片公司都看到了短视频机制的宣发能力和反馈优势,逐渐向短视频靠拢,拥抱真实的“群众反馈”。
那么,为何舆论环境和现实情况会存在这样的割裂?好作品真的埋没在短视频的洪流中了吗?短视频到底如何影响音乐行业?
一、短视频毁了“华语乐坛”谈及短视频音乐,舆论常常“颇有微词”。
时长15秒,缺乏完整的音乐表达;流量为王,缺乏基本的艺术坚守。
短视频的BGM常常被视为半成品,挤压了好音乐的生存空间。
当“耳朵投票”将短视频音乐送上主流音乐平台的颁奖典礼舞台时,舆论盖棺定论:“短视频毁了华语乐坛”。
其实,“衡量音乐产业”,或者说评价“华语乐坛”理应涵盖多个维度,如音乐作品的艺术价值、传播度、人才涌现和流通上升通道、盈利能力、市场规模等等,这些都应当被纳入考量。
所以,把短视频音乐的“热度”胜利视为对华语乐坛的打击,是有失偏颇的。
更何况,在评价音乐时,“好音乐”与“短音乐”不是二元对立的,热度与品质并不是对抗的概念。
纵观音乐发展的历史,古典音乐长达几个钟头,而到了流行音乐的唱片时代,歌曲的长度则被固定在3到5分钟,再到短视频则出现了15至60秒的新形态。
媒介的发展改变音乐的体量,但各体量互相之间并不构成威胁。在短视频时代,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比之前任何时代都唾手可得。
文章插图
同时,音乐的体量并不影响优质内容产出。
相反,我们在短视频这个开放的平台上,看到了更加多元的音乐声音。如成长于短视频的《海底》,歌曲中对于抑郁症群体的关爱真诚、温暖且动人,闪烁着人文关怀的光辉。
在创作者之外,短视频也赋予听众中的“边缘群体”以话语权。这一部分用户从前一直处于互联网舆论场域的边缘,但是短视频让他们不再是看客,成为了流量战场上具有投票权的大多数。
比如居于“十大热歌”之列的《可可托海的牧羊人》,这首歌在年轻人之间名不见经传,但是在父母这一代人中却具有惊人的传播度和美誉度。
推荐阅读
- 电商|俞敏洪或要“转型”?在电商平台做起直播带货,是有何打算?
- 虚假粉丝|抖音:专项打击平台虚假粉丝现象,共整顿账号 23.15 万个
- 安九|网红安九售假雅诗兰黛,条形码无商品信息,多个平台鉴定为假货
- 斐乐公司|网购平台销售数据可作为确定赔偿数额的依据
- 平台|抖音发布首份安全透明度报告 推动平台治理公开化
- 蚂蚁集团|数字人民币:支付巨头的大考,平台的机会
- 太空旅客|华为视频App新版本测试:支持边下边播
- 短视频|短视频做游戏,难逃"裁员潮"?
- 出行|网约车监管平台发布去年 12 月行业运行情况
- 春节|抖音电商公布春节物流政策 承诺平台不打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