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监管重拳出击扫码点餐乱象,背后的利益链条浮出水面

【 利益|监管重拳出击扫码点餐乱象,背后的利益链条浮出水面】
利益|监管重拳出击扫码点餐乱象,背后的利益链条浮出水面
文章插图

文丨BT财经 Han
近些年,许多餐厅为了节省服务员人工成本,采取了扫码点单的方式。
以前会有服务员热情地介绍招牌菜、口味、原料,如今等待顾客的经常是一句“桌上扫码点单”。
这种形式不仅对不擅长使用智能手机的老年人很不友好、降低了一些消费者的就餐体验,甚至还有可能泄露用户隐私,有关监管机构已经开始注意到扫码点餐催生的乱象。据“上海市消保委”微信公众号消息,近日,腾讯公司向开发者推送了关于自查“扫码点餐强制关注公众号”问题的通知。
这预示着,这类让网友及消费者愤愤不平的现象或许将要终结。
点餐“引流”乱象被叫停扫码点单,远不止“扫一扫”那么简单。早在今年4月,新华社就报道过其中的乱象。在点单前,使用者可能还需要关注商家的公众号、同意被调用手机号和精确地理位置等信息,有的还需要接收短信验证码注册会员。
有食客抱怨道,“有这功夫,人工点单的早都已经把饭吃到嘴里了”、“我是来吃饭的,不是来关注你公众号的”。
这样的行为其实涉嫌侵害消费者的隐私。因为《民法典》明确规定,处理个人信息的,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原则,不得过度处理;与此同时,需要符合明示处理信息目的、方式和范围等条件。
《个人信息保护法》也明确规定,收集消费者信息的个人信息处理者,不得以个人不同意处理其个人信息或者撤回同意为由,拒绝提供产品或者服务。说直白点,即便用户不同意需提交个人信息的扫码点餐,商家也应该依法提供餐饮服务。
更令消费者担心的是,自己提交的个人信息会不会被贩卖。举个例子,有喜欢吃火锅的消费者,偶尔会接到短信告知称,同城某个商圈新开了一家特色火锅店,还有优惠折扣等。自己从来没去过那家新店,它是怎么知道自己的手机号、甚至姓氏呢?难道是自己的信息已经被一个商家卖给另一个商家?
不过好在,这样的乱象终于要划上句号了。
3月,中消协就曾经发声“怒怼”扫码点餐问题,称仅提供扫码点餐涉嫌过度收集消费者个人信息,点餐不应该成为单选题。
5月,深圳市消费者委员会联合多家单位,推出了全国第一个关于扫码消费的行业自律承诺,数百家购物中心、百货商场加入其中,表示不强制扫码消费、关注公众号,秉承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收集消费者信息。
最近,这个问题有机会得到彻底解决。据上海市消保委公众号信息,腾讯向开发者推送了自查“扫码点餐强制关注公众号”问题的通知,并提示称违规的公众号将被限制通过二维码打开公众号的功能。

利益|监管重拳出击扫码点餐乱象,背后的利益链条浮出水面
文章插图

《每日经济新闻》报道称,不少消费者对该举措给出了正面评论,认为“点菜以后公众号的轰炸噩梦结束”、“真不希望授权出去太多个人信息,管制点是好事儿”。
餐饮Saas背后的利益链条和10亿市场商家和消费者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到现在的这种二维码点餐的模式的?BT财经回溯发现,背后的驱动力还是营销。
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极大方便了商家和消费者的沟通交流,各种新的营销方式也层出不穷。
对于餐饮商家来说,想要生意好,最重要的窍门是什么?答案是消费者一次又一次地复购。餐厅的点餐、收银、用户运营背后有一个餐饮SaaS(Software-as-a-Service的缩写名称,意思为软件服务)市场,尤其是对于中小商家来说,它们无需自己研发这些系统,只需要采购SaaS服务、适配自己的品牌和菜单即可。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