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一字看天下之“封”:封锁的应是病毒,而非心灵( 二 )


虽然全球化遭遇逆流,但其已成为各国不可逆也逃不开的时代大势。如今,国家、领域和组织之间,都日益走向深度融合。各国本该团结应对疫情冲击,此时鼓吹“脱钩”大搞单干,显然不可取。供应链一时之堵在于“疏”,长久之堵则在于“合”,正如链条上一环扣一环,只有各国合力“挂钩”,世界才能正常运转。
战略“封锁”,谁在建“无形的墙”?
除了供应链问题,美国在地缘政治上也一边打着多边主义名号,一边行单边主义之事,对别国打压封锁。
上台以来,在亚洲,拜登政府着力推动印太战略,主导美英澳安全联盟(AUKUS),并频频插手台海事务,与台湾当局加深勾连。美国还召集了包括台湾地区在内的所谓“民主国家峰会”,欲以意识形态划线,吸引他国站到自己一边,联合多方孤立、封锁中国。
但在国际人士普遍看来,这一战略不会成功,比如,AUKUS自开局就不得人心。由于与澳大利亚达成的潜艇协议被美国“截胡”,法国怒斥美澳“背后捅刀”,罕见召回驻两国大使。
更何况,美国长期监听默克尔等盟国官员、未就阿富汗撤军与之充分协商,再到此次潜艇合同危机,美国的欧洲盟友,可谓是旧患未愈、又添新伤。
美国为首的北约还在欧洲进一步扩张,企图借乌克兰局势围堵俄罗斯。尽管俄方多次强烈否认、普京放话勿踩“红线”,美西方却坚称俄试图对乌克兰“发动战争”。一方面,美西方威胁对俄实施“前所未有的”制裁,一方面,谋划在乌克兰驻军和供武,欲将俄罗斯“逼到角落”。
“世界不需要按照意识形态建立集团、制造分裂,加剧冷战氛围。”《东盟邮报》评论称。之前称呼北约为“脑死亡”,这次又在潜艇合同事件中“很受伤”的法国总统马克龙,日益强调欧盟战略自主的重要性。一旦欧洲不再唯美国马首是瞻,北约还能走多远?
在一些层面上,这个世界也许是“封闭”的,但在另外的维度上,全球的开放、合作、团结,仍是人类的立身之本。打破那些阻碍世界和平发展的“无形的墙”,等待从“封”到“启”的那一刻,2022年的任务很重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