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号|改头换面登上C位,“生活号”却难成支付宝版“公众号”( 二 )


因为BAT中的百度和腾讯早就上线自己的内容平台:微信公众号与百度百家号,就目前的发展效果来看,公众号、百家号已经取得不错的成效,截止今年9月,百家号创作者已达460万,同比增长35%;目前,整个微信公众号总数也已经超过2000万。
只不过目前来说微信公众号比支付宝生活号更加普遍,根据腾讯营销洞察报告数据显示,微信生态(微信号+公众号+微信群+小程序)的私域触点在国内渗透率已到达96%,这也是支付宝生活号与微信公众号目前存在的最大差距。

生活号|改头换面登上C位,“生活号”却难成支付宝版“公众号”
文章插图
事实上,造成这种差距背后的逻辑也在于微信重社交,支付宝重金融。支付宝是一款功能型工具,这大概率注定了大家在支付宝上面花费的时间不会太长,只有要付钱或是进行金融理财的时候大家才会想到它。但内容平台却不同,人们在上面的时间会相对长一些,微信作为以社交、即时通讯起家的平台,衍生出内容形态,相对于金融领域来说,更为容易一些。
今年4月,中金公司发布的一份研报显示:2021年1月,支付宝人均单日使用时长仅8分钟,工具属性明显。相比之下,微信人均单日使用时长接近1小时。就拿笔者来说,笔者每周的APP使用时长,微信占比最多,接近9.5小时,而支付宝的使用时间仅不到1小时。这也就决定了公众号的内容一定程度上会吸引到用户。
回归到公众号、生活号。如果你有所留意的话,微信公众号推送的文章至少会有用户注意到,进而可能会产生交互,但如果是支付宝生活号推送的文章用户不一定会注意到,更别谈阅读增加流量了,这背后也源于微信和支付宝的推送机制不同。
微信公众号是先做内容平台,等形成一定的用户基础之后,再进行商业链接,从而产生流量变现,或者公众号也可以不进行流量变现,单纯的做内容平台。但支付宝生活号大概率是为商家导流,重商业的属性较强,通过对用户的无限推送信息,来触达用户的需求点,从而产生流量再到变现。
微信几乎不会收到微信官方的消息推送,这就是说如果你喜欢安静可以不关注任何公众号,不会有来自公众号和官方的推送信息,但是支付宝,官方则是无限推送信息。
腾讯张小龙说的好:好产品就是要让用户用完就走的。微信推出的每一个功能都是那么克制,在这一点上阿里做的似乎还不够好。
三、升级生活号,除了摆脱“工具”标签还有?不管是在用户还是在商家心中,支付宝一直都是一个有着重金融、支付“工具”的标签,究其原因也在于支付宝所展开的业务均与金融有关。

生活号|改头换面登上C位,“生活号”却难成支付宝版“公众号”
文章插图
2003年,淘宝网首次推出支付宝服务,其主要功能就是提供第三方支付服务,随后支付宝则是围绕支付业务,进行了一系列的业务拓展,包括推出手机支付、“全额赔付”支付、余额宝等。除了饿了么、口碑等一些本地生活服务入口链接外,源自支付宝内部的其他业务少之又少。
升级生活号,对于支付宝来说有助于吸引商家入驻,拓展支付宝金融、支付之外的业务,比如说本地生活服务、广告业务等,生活号所具备的内容形态几乎与公众号相同,大概率也能通过这种形式为商家实现线上营销,降低支付宝支付“工具”标签的属性。
但要想改变用户认知和使用习惯非一日之功,想要让用户改变从用完即走到“泡”在支付宝,光增强社交属性、添加内容模块,或许还远远不够。
目前,尽管本地生活服务市场依旧是以抓住C端用户为核心,但在C端流量逐步见顶的情况下,支付宝也需要加大对本地生活服务B端流量的竞争。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