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的儿子 揭秘史上汉高祖刘邦的儿子们的命运
刘邦的儿子:汉高祖刘邦,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位非常有知名度的皇帝,对于他那充满神奇色彩的一生,至今让人们对其津津乐道,而在对于刘邦的儿子们的人生,也往往被我们所讨论和发掘 。接下来就由小编来说说刘邦的儿子们 。
刘肥是刘邦最大的儿子,刘邦尚未结婚的时候与曹氏相好,生下刘肥 。因是庶出,没有被立为太子 。刘肥他妈死的早,刘邦对这个没妈的孩子很同情也很关爱,觉得应该补偿他一些,让这个失去母爱的孩子能够感受到父爱,所以,没尽过父亲职责的刘邦对这个儿子的封赏异常大度 。高祖六年立为齐王,封地七十座城,是刘邦儿子中封王最早占地最广的一个,
孝惠二年,入京朝见皇帝,后妈吕雉对他一点感情都没有,觉得这个野孩子不应该得到那么大的土地,给他倒了杯毒酒,哪知毒酒被惠帝拿起来要喝,吕雉吓坏了,赶紧夺下惠帝的杯子,这一举动预示着什么,那是地球人都知道的事 。刘肥回到宿舍,急的团团转,心想,这下完了,这后妈不疼我,太后要我死,那还不容易吗?他的内史是个有主意的人,让他把城阳郡作为礼物献给鲁元公主(吕雉的女儿),结果后妈一高兴,才放他回国 。
齐王肥肥在位13年,于孝惠六年去世 。他的封国曾经被吕氏瓜分,孝文帝即位,封肥肥的七个儿子为王,齐国被一分为七,再后来全部收归中央 。
惠帝刘盈,仁弱的天子
惠帝是刘邦的嫡长子,吕雉的亲生子,汉高祖十二年,刘邦驾崩 。17岁的刘盈即位,吕雉为太后 。
刘邦在位的时候总觉得刘盈不像自己,欲废长立幼 。为保刘盈地位,吕后曾请教张良,张良出谋,请来了“商山四皓”辅弼,也不知这“商山四皓”有何能耐,史书未作介绍,老刘一看,这小子还挺有能耐,我一直请不动的世外高人,他能请来,刘邦才打消废立的念头 。
惠帝即位后,虽没有多大建树,但政治也还较清明,社会也还算稳定 。惠帝优柔寡断,软弱无能,在位期间处处受母亲牵制 。在太后剪除异己的时候,成功的保护了大哥,但保护三弟(赵王如意)却失败 。吕太后毒杀赵王如意,将如意的母亲戚姬变为“人彘”(zhi) 。还故意招来儿子刘盈观看,刘盈看到血淋淋一个怪物,像是一个人,但没有手足,头发被拔光了,嘴巴一张一合的,说不出声音,眼睛就是俩血窟窿,细问才知是戚夫人,当即对母亲表示了不满,这顿惊吓使他受到极大的刺激,以后也无法工作了,终日饮酒,最后抑郁而终,享年仅24岁,在位7年 。惠帝死后,吕后看谁都不顺眼,让谁做皇帝都不放心,结果扶持了野孙子做傀儡,自己做了8年的名副其实的女皇 。
赵王如意下场最悲
刘邦被封汉王的那年,在定陶与戚姬相识,戚姬也挺有手段,很快被选为贵妃,赵王如意就是戚姬的儿子 。
刘邦看见刘盈软弱无能,心想,这孩子他爹娘都是人中精英,怎么这孩子谁都不像呢?如意到是有他爹的风范,他娘戚姬又一个劲地要求立如意为太子,我也有此想法,但废立太子是国家大事,不能我自己说了算 。结果召开常委会的时候遭到周昌等大臣的反对,张良又为吕后献计聘来世外高人辅佐刘盈,看来废长立幼行不通,只好封如意为赵王与其母离京去赵 。刘邦临死时怕日后吕雉为难这对母子,故意派与吕雉有恩的周昌往赵国任国相,以此来保护如意母子 。
刘邦死后,吕雉将戚姬视为情仇,刘如意视为政敌,借机征召赵王入朝,想斩草除根,周昌早知吕雉的意思,三次征召都被他硬顶了回去 。吕雉也没办法,只好先召周昌,再召赵王 。刘如意对这个泼妇大妈的旨意不敢抗命,只好来到长安 。好在吕大妈虽狠毒,刘盈哥哥却天性善良,想方设法保全三弟的性命 。吕雉想在城外下手,结果刘盈亲自出城迎接,然后与弟弟同食同寝,使吕雉无从下手 。但是老虎还有打盹的时候,刘盈因有早起习射的习惯,看到十四岁的弟弟还在酣睡,不忍心叫醒,就将弟弟留在皇帝寝宫,等到刘盈回来准备换服装上班的时候,躺在龙床上的刘如意已经七窍流血而死 。如意的妈妈也被吕雉残害成了“人彘”,在茅坑里爬了三天,受尽折磨屈辱死去 。
刘恒,使西汉得以维系的皇帝
代王刘恒是刘邦的第四个儿子,母姓薄 。大臣们诛灭吕氏集团的时候,他没有参与,却一直在观望 。周勃、陈平等临时中央开会讨论,觉得最合适做皇帝的还是代王刘恒,便派人前来迎接 。刘恒身边的人都是些谨小慎微的人,认为这些大臣都身经百战诡计多端,不能轻信 。只有中尉宋昌竭力支持代王进京 。代王与母亲薄太后商量,最后求助于占卜,又派人前往京城打探虚实,证实确凿以后才动身 。路上,那个支持代王进京的中尉跟刘恒同座一辆车子,宋昌从此开始荣耀 。
推荐阅读
- 冬至的传统风俗有哪些 细数这些最传统的习俗
- 三国时期两位最淫艳的女人 一生都在玩弄男人
- 秦始皇为何不停开疆拓土的原因 只因自卑作祟
- 《红楼梦》为什么宣扬“同日生的就是夫妻”?
- 耶律大石是怎么样的人?历史如何评价耶律大石
- 薛宝钗住所在哪里 薛宝钗最后怎么死的
- 佛教的“卍”与纳粹标志“卐”之间有何关系?
- 孔子的工资都干什么用了?
- 华夏始祖黄帝的故事
- 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 十月革命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