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贵族的“食客”与黑社会无异( 二 )


当然,共患难不易;而同富贵较之更难千百倍 。兵临城下与马放南山时,君主决不可能是相同的表情 。周文王访姜尚也好,刘备摔孩子也好,还不是一己之私闹得?孟尝君“邑入不足以奉客”,凭什么咬牙还愣充“大肚汉”?他犯得着像孝敬亲爹一样奉养那群大呼小叫的门客吗?政治家的高明就在于掌握火候,知道你喜欢什么,知道你擅长什么,知道什么时候你会感激涕零、心甘情愿地把脑袋扎进裤腰带里替他去卖命 。
身为“大梁夷门监者”的隐士侯嬴已经是七十岁的老头子了,他对信陵君的“仁而下士”挂着大大的问号,他态度冷漠地考验着对方的耐心,又坐公子驾御的车,又参加宾客满堂的宴会,观察了半天,信陵君始终是“颜色愈和”、“色终不变”,最终,侯嬴相信了自己那双老眼,死心塌地地替这位人生知己谋划,直到“北乡自刭”,自愿葬送了老命 。
“养士”看似周瑜打黄盖,实则起哄群殴打太平拳的多 。俗谓:“有酒有肉皆兄弟,患难何曾见一人?”趋炎附势、攀龙附凤就这么残酷,现世现报,概不赊欠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这句话,百试不爽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讲得更赤裸,廉颇倒霉的时候,一窝蜂来的门客转眼就一窝蜂地跑了,后来,廉颇西山再起,这帮家伙又来投奔,主人毫不客气地往外哄,门客咂着舌头说:“君何见之晚也?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说得不错,这是“主与客”都不能无视的前提 。你一没权势,二无钱财,门客还陪着殉葬不成吗?
那么,四公子号称超过三千的门客究竟是什么货色,公子们比谁都清楚,这些人是他们棋盘上的车、马、炮,可以冲锋陷阵,也可以在顷刻之间树倒猢狲散 。孟尝君的升沉给了门下那些势力小人提供了充足的表演空间:
自齐王毁废孟尝君,诸客皆去……孟尝君太息叹曰:“客见文(孟尝君)一日废,皆背文而去,莫顾文者……客亦有何面目复见文乎?如复见文者,必唾其面而大辱之 。”
话虽如此,孟尝君还是乐于走回头路 。门客们恶毒地撂过挑子,也巧妙地救过他的命,这种好处,临时抱佛脚绝对收买不来 。司马迁创造了许多条成语,“鸡鸣狗盗”便是其中之一,这则典故在生死关头帮过孟尝君的大忙,王安石说:“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 。”《汉书·游侠传》也点名说春秋四公子的风凉话:“(四公子)皆借王公之势,竞为游侠 。鸡鸣狗盗,无所不宾 。”难怪被人瞧不起,公子的门客们的确采取了偷偷摸摸、贼眉鼠眼的行为方式,《史记》的记载近乎滑稽剧:
(秦昭王)囚孟尝君,谋欲杀之 。孟尝君使人抵昭王幸姬求解 。幸姬曰:“妾愿得君狐白裘 。”此时孟尝君有一狐白裘,直千金,天下无双,入秦献之昭王,更无他裘 。孟尝君患之,遍问客,莫能对 。最下坐有能为狗盗者,曰:“臣能得狐白裘 。”乃夜为狗,以入秦宫臧中,取所献狐白裘至,以献秦王幸姬 。幸姬为言昭王,昭王释孟尝君 。孟尝君得出,即驰去,更封传,变名姓以出关 。夜半至函谷关 。秦昭王后悔出孟尝君,求之已去,即使人驰传逐之 。孟尝君至关,关法鸡鸣而出客,孟尝君恐追至,客之居下坐者有能为鸡鸣,而鸡齐鸣,遂发传出 。
两次都是“下流”的门客出手搭救,看来,客无主次,各有专攻,雕虫小技也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功效 。在历史上标名挂号的“门客”很多,如孟尝君门下的冯驩、信陵君门下的侯嬴、平原君门下的毛毛遂、春申君门下的硃英……细想起来,他们同鸡鸣狗盗之徒并无本质区别 。太平时期,这群构成复杂的“死士”不管本领如何,也是横挑鼻子竖挑眼,非常难伺候,以至于东家不得不曲意逢迎、忍疼割爱 。背负贤名的公子们不可轻易犯错误,他们比常人更小心翼翼、更扭扭捏捏、更深藏不露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