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亲通婚的恶果 清末皇帝儿子少导致“宫荒”( 三 )


活了61岁的溥仪 , 几次结婚而为什么没有生下一子一女?1986年春天 , 笔者曾有幸在北京朝阳区团结湖畔的一个小小的住宅里访问了溥仪的遗孀李淑贤——她曾是朝阳区关厢医院的护士 。她当时可能只有五十多岁 , 看上去雍荣华贵 , 真有点皇后的模样 。谈到溥仪的后半生 , 她忍不住哭了 。她哽咽着说 , 艰难曲折的人生经历摧毁了溥仪的健康 , 使他从小身体就十分虚弱 , 而且患有严重的遗精症 , 同她结婚的当天晚上 , 溥仪曾向她哭诉说 , 他早年就患有阳痿症 , 只能同她做一场名义上的夫妻 。善良的李淑贤含泪安慰溥仪说:“同你结婚我并不后悔 , 但是你应该在结婚前向我说明这个问题呀 。”
“清宫三代无婴啼”的一个共同原因可能与近亲结婚有关 。纵观中国历史 , 开国皇帝登上龙位后 , 一般都采取让利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 , 因而政治清明 , 经济发展 , 民生改善 , 皇帝选后纳妃也没有一个固定的圈子 , 致使子女既多且壮 。但到了晚清 , 皇族害怕大权旁落 , 又为了保持皇族血统的纯净 , 便将皇帝的选后纳妃限制在一个狭窄的圈子内 , 从而导致近亲结婚 , 失去繁育优势 。
从晚清最后三位皇帝来看 , 同治皇帝载淳的父亲是咸丰皇帝 , 母亲是叶赫那拉氏慈禧 。同治驾崩时没有子嗣 , 慈禧便册封醇亲王的儿子载湉为帝 , 是谓光绪帝 。载湉的父亲醇亲王是咸丰的七弟 , 而其母亲又是慈禧太后的亲妹子 。因此 , 光绪帝既是慈禧太后婆家的侄子 , 又是慈禧太后娘家的亲外甥 。光绪去世后 , 慈禧太后怕皇权旁落 , 又将三岁的溥仪扶上皇位 , 是谓宣统皇帝 。宣统是醇亲王载沣的儿子 , 载沣又是光绪皇帝的弟弟 。由此可见 , 清代后期的通婚圈越来越小 。
现代医学证明 , “亲上做亲”式的近亲结婚 , 由于容易造成“致病基因的相遇(纯合)” , 后代患遗传病的几率增加 , 导致不育症、痴呆、早夭等 , 还能造成多种遗传性疾病 , 诸如色盲、血友病、苯丙酮尿症、鱼鳞癣、多指、并指、上睑下垂、先天聋哑 , 以及先天性卵巢发育不全、小睾症、两性畴形等等 。据医学专家统计 , 人类遗传病种已超过4000种 , 其中相当一部分与近亲结婚有关 。专家们通过计算指出 , 只要禁止亲近结婚 , 就可以使先天性聋哑患儿减少20% , 使黑蒙性白痴减少60% , 使色素性干皮症减少50% 。有鉴于此 , 目前大多数国家禁止近亲结婚 , 这一措施必将大大减少遗传病的发生 , 从而提高人口素质 , 延长人类寿命 。
清宫三朝闹“宫荒”的原因 , 除了上述情况外 , 还有人认为是太监们搞的把戏 。要弄清这个问题 , 还要从皇帝怎样“幸宫”说起 。
据史书记载 , 清朝入关后吸取了历史上一些帝王因沉缅女色而亡国的教训 , 并以明代嘉靖皇帝险些被嫔妃们勒死于寝宫的案例为警示 , 自顺治朝开始加强了后宫的管理 , 严禁皇帝与后妃同室而眠 , 同桌而餐——除去大典、年节等特殊情况 。如果皇帝需要“幸宫” , 事先要将后妃的名牌摆好 , 然后由太监将沐浴好的后妃用毯子裹好背进皇帝寝宫 。完事后 , 皇帝必须传太监将后妃背走 。临走前 , 太监要轻轻地问皇上“留不留”?如果皇上说“留” , 就要把该后妃的姓名、受幸时间记在《幸宫簿》上 , 待有孕后备查;如果皇上说“不留” , 太监则用手按压后妃肛脉 , 使“龙精”尽出 。肛脉即后股穴 , 古时行房后压迫此穴可避孕 , 称“点穴避孕”法 。
因此 , 也有人推测 , 清末三个皇帝均无子嗣 , 很可能与太监安德海、李莲英有关——为了让他们的主子慈禧太后长期专权 , 太监们对皇帝的话阴奉阳违 , 将该留的偷偷“点”掉 , 使皇帝及后妃们梦断敬事房!
相关链接
近亲结婚 , 导致后代的死亡率高 , 并常出现痴呆、畸形儿和遗传病患者 。这是由于近亲结婚的夫妇 , 从共同祖先获得了较多的相同基因 , 容易使对生存不利的隐性有害基因在后代中相遇(即纯合) , 因而容易出生素质低劣的孩子 。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 , 人群中每个人约携带五六种隐性遗传病的致病基因 。在随机婚配(非近亲婚配)时 , 由于夫妇两人无血缘关系 , 相同的基因很少 , 他们所携带的隐性致病基因不同 , 因而不易形成隐性致病基因的纯合体(患者) 。而在近亲结婚时 , 夫妇两人携带相同的隐性致病基因的可能性很大 , 容易在子代相遇 , 而使后代遗传病(如高血压、精神分裂症、先天性心脏病、无脑儿、癫痫等多基因遗传病)的发病率升高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