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裕太后禅位及袁世凯窃国阴谋 袁世凯如何窃国?( 二 )


袁即取得了内帑做了军饷,又不出兵,议和也谈不成,不战不和,隆裕觉得不是办法,叫人去问袁,袁以全体国务大臣名义联名上奏,洋洋一大篇,内容提出由于战地广阔,兵不敷遣,度支困难,大局岌岌,又称民军所争者政体,而非君位,所欲者共和,而非宗社,我皇太后皇上何忍九庙之震惊?必能俯鉴大势,以顺民心 。这无疑就是逼清廷退位,又讨好南京政府 。
隆裕在1912年1月17日(十一月廿九日)召开皇族会议,把袁的折子发下给大家看,恭王溥伟奏称:冯国璋要求发三个月饷,隆裕答:内币已竭,前次所发是内库的,我真的没有了;溥伟又要求太后将宫中金银器皿赏出几件,变卖暂充军饷,如能胜一仗,则人心大定;隆裕答胜了固好,要是败了连优待条件都没有了;隆裕问载涛:你管过陆军,兵力怎样,答:臣没有打过仗,不知道;肃亲王善耆奏:革命党只是无知少年,本不足惧,臣最忧的是乱臣藉革命党恐吓朝廷,这指谁是说得很明白了 。载泽则奏今天所奏之言,回宫后千万不要给御前太监说,事关重大,请太后格外谨慎,回答那是自然 。大家都对袁存有戎心,并知小德张被袁收买,怕谈话内容泄漏,与会的十四人中只有四人有话 。
袁又以变政体,不变国体来骗隆裕,以成立国事匡济会去骗取那些假革命党人的信任,又扬言在要天津成立临时政府,打算成立第三势力,摆脱清廷和南京临时政府,大权独揽在自己手中 。而隆裕孤儿寡妇,赤手空拳,加以小德张在旁鼓动,明知皇族们只是空喊,自己也拿不出主意,提出迁至热河行宫,袁那里肯放走手中的两个筹码,给予阻挡 。
1月26日(辛亥十二月初八日),北洋军人段祺瑞、张勲等四十余名将校,联合上奏,提出鉴于力薄势微,饷源告匮,兵气动摇,大势所趋,恳请"明降谕旨,宣示中外,立定共和政体,以现内阁及国务大臣等暂时代表政府,担任条约国债及交涉未完各事,再行召集国会,组织共和政府,中国人民实惟幸甚,不胜激切待命之至 。"这就是有名的逼宫"齐"电 。隆裕即召集各亲贵会议,奕劻称病不出,载澧行至后宰门,闻奕劻未入宫,半道折回,隆裕看人都不能到齐,心里一酸,长叹道:大家都回吧,等明儿个见到奕劻和载澧,咱们再想个法子吧 。"
段祺端等见清廷没有旨意,御前会议又无结果,又分函给近支王公,喀尔沁王那彦图表示要率全军将士入京,与王公剖陈利害 。到这时隆裕已无路可走,再召集王公会议,随叫袁世凯参加,人到齐后,隆裕在御座上哽咽,说,今天叫你们来,就为着让位的事,由我宣布了,内阁即遵旨撰拟宣布共和诏旨暂藏,等优待条件磋议后了后,再行颁布 。说到这里抽搐出声,随着又对溥仪说:"你得谢谢袁大臣,都是袁大臣保全之力,才有今天这样的造化 。"吓的袁世凯大惊,脸色灰白,不待溥仪离座急急趴在地下磕着响头 。次日袁向南京政府保证:"永不使君主政体再行于中国 。"15日临时大总统孙中山辞职,参议院一致选举袁世凯继任 。
清室退位,人心大定,但一班死硬派的王公甚为激愤,肃亲王善耆把家藏的所有字画、古董什物,全部变卖,全家搬到青岛,自己走大连,投靠日本人去了,恭王溥伟也毁家远徒,最后也投靠了日本人,载澧因隆裕起用袁世凯免去他监国,始终记恨在心,终年不进紫禁城,王公们走的走,散的散,隆裕宣布共和后,即居宫中,不与外人接触 。袁世凯自称临时政府首脑,南京方面,派遣专使迎他南下就职,2月29日北京发生兵变,隆裕的娘家方家园的桂公府被兵匪抢劫一空(注4),连房子也被烧了,隆裕的父亲桂祥七十多岁,避居仆人家,同时在西单牌楼的隆裕兄弟桂春家也被抢一空,三四天后,桂祥派人进宫报告,隆裕只有饮泣不已,无可奈何,而袁世凯借口兵变拒绝南下 。
隆裕于1912年患病,经延医治疗,时好时坏,1913年2月15日刚过完45岁生日,受了风寒,一病不起,逝于2月21日(正月十六日),民国派员公祭,有一挽联:"后亦先帝旧臣,本变法心传,遂公天下;礼为故君有服,治共和手诏,尚在人间 。"对隆裕继承光绪变法遗志,宣布共和,认为有利于国,说得十分得体 。
1912年,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改进组成国民党,并试图组织政党内阁,因此袁视国民党为实行集权的最大障碍,策动北洋军阀逼迫国民党退出内阁,刺杀宋教仁,拉拢梁启超组织进步党,并通过五国财团获得二千五百万英磅借款,到1913年7月派北洋军南下,镇压国民党发动的二次革命,把北洋势力伸到长江流域,并迫使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解散国民党及国会,集军政大权于一身,1915年宣恢复帝制,建立中华帝国,改元洪宪,但是称帝并没有得到广泛支持,连北洋的段祺瑞、冯国璋等人都反对,蔡锷等在云南宣布起义,发动护国战争,各省相继响应,1916年3月22日袁被迫取消帝制,仍恢复民国,但各省都不承认他再做大总统,通电宣告独立,同年6月6 日因尿毒症死于北京,时年57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