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胜吴广为什么敢起义反抗?

大泽乡起义又称“陈胜吴广起义”,是秦末农民战争的一部分,沉重打击了秦朝,揭开了秦末农民起义的序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平民起义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秋,秦朝廷征发闾左贫民屯戍渔阳,陈胜、吴广等900余名戍卒被征发前往渔阳戍边,途中在蕲县大泽乡(今宿州)为大雨所阻,不能如期到达目的地,情急之下,陈胜、吴广领导戍卒杀死押解戍卒的军官,发动兵变 。起义军推举陈胜为将军,吴广为都尉 。连克大泽乡和蕲县,并在陈县(今河南淮阳)建立张楚政权,各地纷纷响应 。陈胜吴广造反,表面上是一次绝对的冒险,因为九百个人,拿着简陋的武器,挑战一个空前庞大的帝国,那是一点希望也看不到的 。
实际上,陈胜、吴广的造反,是建立在六国故地上,各种消极反抗(散布各种流言,拒绝秦帝国的工作,破坏秦帝国的工作、拒绝秦帝国的统治),越来越普遍,越来越公开的结果上 。
在最初,没有人敢拒绝给帝国服徭役,但是秦始皇死后,服徭役的人动则就会选择逃亡 。
在大泽乡起义前,刘邦就曾领着人们去服徭役,但是,走到半路,服徭役的人就逃走了一大半 。刘邦一看,照这种速度发展下去,恐怕到不了目的地,自己就会变成光杆司令 。于是,刘邦就作了一个顺水人情,总而言之,你们想逃跑,就逃跑吧!最后,刘邦领着十几个小弟,到附近的山里当大王去了 。
刘邦的这件事,绝不是孤立的 。其实这是那个时代的一个缩影 。
换而言之,帝国权力机器,已变得不太灵活了 。因为,服徭役的人动则选择逃亡;因为,人们动不动就落草为寇 。关键是,政府对此好像也无可奈何 。
比如,英布最初也在骊山当刑徒,但是,他却和一伙人逃亡后,落草为寇了 。史书是这样记载的“黥布者,六人也,姓英氏,坐法黥,以刑徒论输骊山 。骊山之徒数十万人,布皆与其徒长豪桀交通,乃率其曹耦,亡之江中为群盗 。”
比如,彭越在陈胜起兵前,就是强盗头子 。史书是这样记载的 。
(彭)越,昌邑人,常渔巨野泽中,为群盗 。陈胜、项梁之起,泽间少年相聚百余人,往从彭越曰“请仲为长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来,在陈胜起兵前,挑战秦帝国政府权威的人,已有很多了 。但是,只是从来没有一个人,敢像陈胜这样牛逼,率领几百人,就去攻打城池,更提出要推翻秦帝国的口号 。当然了,一切是量变到质变的 。随着各种消极的叛乱,越来越多 。积极的叛乱,自然会越来越呼之欲出 。从这层意义上,就算陈胜不敢打出推翻秦帝国的旗号,用不了多久,也会有别人打出 。因为,随着消极反抗的人越来越多,人们自然越来越发现,庞大的秦帝国只是一个纸老虎 。在这种背景下,就算陈胜不出来完成这个历史使命,自然也会有其它人出来完成这个历史使命 。
其实,人们纷纷逃避徭役,也未必真是因为,徭役真有传说中那样残酷 。而只是用这种方式,表达自己对秦帝国的不满罢了 。
我们总有一种印象,那就是秦国的统治者完全无视老百姓的死活;所以参加徭役,就是九死一生的事 。
其实呢?在任何时代、任何地方,也绝不会有一个统治者,会完全无视老百姓死活的 。因为,老百姓那是统治者的财富!而且完全无视老百姓的死活,会让自己的统治处于极度危险之中的 。
虽然我不敢因此说,统治者因为这种原因,就会非常关心老百姓的生存状态 。但是,我相信,绝没有一个统治者,会完全无视老百姓的死活 。
许多时候,统治者为了让老百姓充满幸福感,所以,总会编造一种不变的谎话,那就是其它地方、其它时候,统治者总是完全无视老百姓死活的,大家生活在我们的统治下,那可真是幸福到极点了 。更多精彩,欢迎微信搜索向历史学智慧
许多时候,革命者也好,叛乱者也好,敌对势力也好,通常总会这样宣传,那就是,你们的统治者完全无视你们的死活,你们过的根本不是人过的生活,人的生活绝不是这样的 。所以,我们必须得起来反抗了 。
许多时候,这也许是真的;但是在许多时候,这只是一种政治宣传 。
我本来,也相信这种政治宣传,但是现代史读的多了,就渐渐发现,这一切只是政治宣传 。
比如,我朝太祖时代,总有一项不变的教育 。那就是在万恶的旧社会,人民的生活是怎样的暗无天日;那就是在万恶的资本主义制度下,老百姓的生活是怎样的毫无保障 。总而言之,大家一定得珍惜今天这种来之不易的生活啊!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