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特规定 清朝皇帝大婚为何要先临幸八名宫女?( 六 )
唐朝的大明宫规模巨大,是明清紫禁城的三倍 。地方大了,里面的人自然就会多,别的朝代是“后宫佳丽三千人”,唐朝的后宫人数达到了惊人的佳丽数万 。为了管理如此庞大的“娘子军”,唐朝统治者实行了品级制,一共八级,与官员的管理模式异曲同工 。皇后贵为国母,与皇帝一样独一无二,无需划入品级制度,至于其他妃嫔等级如下:
正一品为夫人,包括:贵妃,淑妃,德妃,贤妃四类;
正二品为九嫔,包括: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
正三品为婕妤,正四品为美人,正五品为才人,这三个等级人数均为九人,合在一起统称二十七世妇;
正六品为宝林,正七品为御女,正八品为彩女,这三个品级的人数均为二十七人,合称八十一御妻 。
根据品级的不同,各级宫妃享受的待遇也不同 。第一等的夫人是除皇后之外最高等级的人,相当于宰相级别的人,服侍她们的人包括数目庞大的随侍女官,宫女,针黹妇,杂役等等,加上负责后宫炊事用度的宫女,比一个宰相府的人还要多 。另外,还有一些工作是宫女们不能胜任的,于是就出现了由太监们充当劳力的如下机构:
掖庭局:主要负责掌握后宫簿籍;
奚宫局:负责管理后宫的疾病以及死亡;
内仆局:这个机构比较有趣,主要负责后宫的照明系统,当时的照明用具是蜡烛,所以他们就负责管蜡;
宫闱局:这个是最忙的部门,大致相当于今天的秘书处,事无巨细,全要操心,包括有掌扇、给使等等职务;
内宫局:类似于今天的财务部门,负责仓库及出纳 。
除了这五大局外,为了把这些美女们养得白白胖胖的,皇宫里还设置了内侍省,共有内侍(长官)四人,内常侍六人,内谒者,监六人,内给事八人,谒者十二人,典引十八人,寺伯二人及寺人二人 。他们作为太监的管理机构,负责培训、考核宦官,保证向后妃们提供一流的服务 。
太监宫女们伺候后妃,后妃则伺候皇帝 。她们的伺候时间集中在晚上,为了体现人人有份,又兼顾尊卑有别,皇帝每月的夜生活安排是按照月亮的阴晴圆缺来安排的:每个月的前十五天,月亮越来越圆,而后十五天则渐渐变缺,所以呢,初一到十五就由地位低的御妻一直轮到最高的皇后,而十六到月底前则反过来由地位高的轮到低的 。其中,皇后的福气最好,可以在十五、十六独占皇帝两天 。而数量最多的八十一个御妻只能在每月二十二到三十的这九天里,每九个人共同伺候皇帝一夜 。可怜的皇帝们白天忙政务,晚上忙御妇,一夜九人,而且要连续九天,那种痛苦是常人很难体会的 。不过这也正体现了唐朝的人性化,试想在清朝,皇帝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随意翻牌子,如果他看不上的女人,一辈子都等不到见面的一天 。有清一代,不知道多少女子在皇宫里守了一辈子活寡 。而唐朝的轮岗侍寝制则取消了皇帝的选择权,使每一个女子都有机会得到温存,不管皇帝本人愿不愿意 。男女平等的思想在这里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体现,也这正是由于这种思想的长期培育,所以武则天成就帝业才变得相对容易 。
洞房前需进行裸身体检
能进入后宫给皇帝当妃子的女人并不多 。皇帝有权精选全国女孩中的精华入宫为其服务 。被选中的女孩入宫前都要接受严格的身体检查 。皇家会对其年龄、生理、心理等各方面情况进行了解、测试 。
体检时,每一道程序都十分仔细 。容貌娇好,身材秀长,生理上更容不得有半点瑕疵,即便皮肤上长了一颗小黑痣,都会被淘汰掉 。对采选进宫的女子,首先在年龄上有明确的要求 。东汉时要求,13岁以上,20岁以下 。
但各朝要求不尽一致 。三国时吴主孙皓要求,“十五六岁简阅”;南北朝时北齐要求年14岁以上,20岁以下;明太祖朱元璋时则要求15岁以上,20岁以下,最小不能低于13岁 。一般说来,13岁以上是女孩子月经初潮前后,正是花季年龄,这个年龄段的女孩符合皇帝的心态 。
也有把采选女孩的年龄下限定在11岁的,明世宗朱厚熜便干过这种事情 。虽有朱元璋的“15岁以上”祖令限制,但是变态的朱厚熜根本不考虑 。《明会要》记载,明穆宗朱载垕在隆庆三年(公元1569年)便选300名13岁至16岁民间淑女进宫,这还算正常的 。
朱载垕的前任、明世宗朱厚熜则征选11岁至16岁淑女入宫,而且选过多次 。据说,朱厚熜是听信道士之言,目的是采女孩初潮时经血炼制壮阳丹服用 。有的女孩未到自然来月经的时候,便施催经术,强行采经血 。
推荐阅读
- 清朝皇帝过年旧俗 与群臣分食不加任何佐料白片肉
- 清朝服饰之 清代镶边短袄
- 清朝格格的一生 大多寿命不长而且没有后代
- 清朝才智过人的周培公为何被康熙发配盛京?
- 清朝唯一的一例太监干政 寇连才是什么样的下场
- 奇特的武侠现象 为什么小说中的江湖充满处女?
- 大清朝为什么没有宦官乱国现象?
- 清朝驸马太憋屈 公主不宣召不能同床
- 清朝姑娘出嫁为何要坐轿?与乾隆皇帝有何关系
- 一句话点评清朝十二位皇帝 句句经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