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导演卢小波、左兴:创作是一次艰难的跋涉


年度导演卢小波、左兴:创作是一次艰难的跋涉

文章插图

年度导演卢小波、左兴:创作是一次艰难的跋涉

文章插图
卢小波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节目部副主任。制作了《典籍里的中国》《故事里的中国》《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19主持人大赛》《开学第一课》《挑战不可能》等大型季播创新节目。节目多次获得“亚广联”电视娱乐节目大奖、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最佳电视综艺节目”,以及中国电视文艺星光奖。其个人也获得中央电视台首届“十佳制片人”等荣誉称号。
年度导演卢小波、左兴:创作是一次艰难的跋涉

文章插图
左兴
央视创造传媒副总经理,同时担任总制片人、总导演、总编剧。研发并制作了《典籍里的中国》 《故事里的中国》《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19主持人大赛》《挑战不可能》等大型季播创新节目。节目多次获得“亚广联”电视娱乐节目大奖、连续两年获得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最佳电视综艺节目”。年度导演卢小波、左兴
追寻典籍的生命轨迹,思想的光芒穿越时空。
创作是一次艰难的跋涉
年度导演卢小波、左兴:创作是一次艰难的跋涉】对导演卢小波和左兴来说,《典籍里的中国》的创作是一次艰难的跋涉。
2020年年初,中宣部副部长、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台长兼总编辑慎海雄在一次编务会上提出建议:能不能打造一个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的栏目?

年度导演卢小波、左兴:创作是一次艰难的跋涉

文章插图
2020年8月《典籍里的中国》拍摄完成,10月开始制作,2021年2月播出。除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和央视创造传媒的团队,中国国家话剧院及中国历史研究院的很多专家学者都提供了大量支持。以第一期《尚书》为例,导演团队咨询的专家就有65人,剧本打磨了53个版本,最后台本也改了74版。
在茫茫历史长河中,不同时代的人都会对典籍进行注解和解读。在卢小波、左兴和其他参与节目的员工看来,《典籍里的中国》是用当代人的方式给典籍做出注解,凝聚的是这个时代创作者对于这些典籍的理解。“因此,此次创作责任重大,团队怀抱着敬畏心,希望能将典籍‘读’得准确、有趣,让节目‘火’起来,让典籍也‘活’起来。”
如团队所愿,《典籍里的中国》播出后,中国视听大数据(CVB)11期节目平均收视率1.1132%。这档节目不仅凭借好口碑、好品质成功破圈,还保持了观众黏性,重刷数遍的观众不在少数,甚至有人写了观后感。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表示,《典籍里的中国》能够成为爆款,重要原因是挖掘出了典籍里蕴含的思想精华,让它穿透数千年的历史时空,与当下观众形成精神共振。
“一本书,一个人”
复盘整季节目,左兴认为《典籍里的中国》之所以能够成功,在于节目的立意,立意的高度决定了制作的高度。
典籍如灯,可以照亮世人。但如何将中国五千多年来优秀的思想财富做成一档电视节目?用什么样的形式来介绍这些典籍?这是研发过程中团队首要解决的难点。最终,团队找到的破题点是“一本书一个人”,将典籍“人格化”。

年度导演卢小波、左兴:创作是一次艰难的跋涉

文章插图
卢小波认为,“最重要的是现实意义,找到典籍与当下时代精神的衔接”。每一本典籍都有各自的生命轨迹,它们如何诞生?如何在历史长河中流转?背后有着无数写书人、护书人和传书人的故事,典籍之于中华文化的意义便在这些故事中闪耀。通过讲述这些典籍背后的人物故事,节目组有针对性地解决了几个问题:书好在哪里?人好在哪里?跟今天这个时代的连接又在哪里?围绕这些问题,将典籍背后的人物、故事串联起来,节目的架构和模式逐渐清晰。

年度导演卢小波、左兴:创作是一次艰难的跋涉

文章插图
拿到一本典籍后,主创团队先是将书“读厚”,收集所有关于这本典籍的资料并邀请权威学者为团队做讲座,深入了解这些典籍;其次是将书“读薄”,团队会通过思维导图的形式,拎出主要的故事点、重点人物等等,开始撰写剧本、台本。其间,研究这些典籍的权威专家还会审议剧本,提出修改意见;历史专家会核查相关历史。
《典籍里的中国》创作期间,团队成箱地购书,并翻阅了各种相关研究、报道、论文、史料。“在准备传达典籍中思想内涵的基础上,同时兼顾艺术性、观赏性——剧本的创作非常难。”左兴介绍,每期节目的剧本都会经过反复研讨、修改无数版,“每一个版本都熬到最后一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