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细胞分裂更方便,那么人类为何非要男女结合,才能生宝宝?( 二 )



最后 , 就是有性繁殖利于对抗病毒 。 为什么这么说呢?是因为身体当中的细胞是有记忆的 , 一旦对某种病毒形成了防御机制 , 那么这种记忆就会永远地刻在我们的基因当中 。 现代接种过牛痘疫苗的我们 , 如果重返天花肆虐的古代 , 那么可能就是传说中“百毒不侵”的仙人了 。 有性繁殖 , 正巧可以传递人类基因中对各种病毒的记忆 , 这也可以视为一种“积累进化”的现象 。

再者 , 人类作为多细胞生物 , 基因突变的概率是非常高的 。 如果我们不选择有性繁殖 , 不断地剔除那些坏的基因 , 那么可能不到5代人 , 我们就会被自己体内日积月累的坏基因害死 。
据萨塞克斯大学研究人类突变几率的亚当·艾尔沃克说:


“我们也许能利用克隆技术(无性繁殖)制造几代人 , 但突变将在克隆体上迅速积累 , 要不了多久我们就会全部死掉 。 ”
因此 , 为了能够不断地修改错误 , 完成进化 , 人类是不可能选择成为自然界中那些“依靠个体就能完成繁殖”的动物的 。 当然它们那种繁殖其实就是通过细胞分裂 , 也称为“无性繁殖” , 而细胞分裂繁殖虽然十分方便 , 但是缺点也同样致命 。

无性繁殖的优势和缺点无性繁殖是一种不需要设计到生殖细胞和受精过程 , 直接从母体分裂出一部分形成新个体的繁殖方式 。 在自然界当中进行无性繁殖的生物大部分都是植物、菌种等 , 动物的占比非常少 。

主要以分裂繁殖、出芽繁殖、孢子繁殖、营养体繁殖等形式进行 , 通俗点来说这种繁殖方式很像“复制粘贴” , 因为分裂出来的新个体与原来的那一个体DNA基本相同 。

先来看看无性繁殖有哪些优势 。 首先 , 无性繁殖有利于种群数量快速增加 , 因为这类生物不需要有交配行为 , 这在无形当中就缩短了生命周期 。 其次 , 可以保持遗传基因的稳定性 , 因为新的个体都是由老个体分裂得来的 , 所以基因在代代相传中基本不会更迭 , 使得这类生物在形态结构上能够长期保持不变 。 就像几百年前的树和现在的树 , 其差异并不明显 。

无性繁殖不需要生物在体内生成生殖细胞 , 自然也不会有交配期繁殖的欲望 。 陆地上有一种动物叫做袋鼩 , 这些年来稳坐陆生生物交配时长最持久的冠军宝座 。 雌性在性成熟之后可以持续与雌性交配十几个小时 。 如此持久的时间是雄性通过消耗分解自己的肌肉做到的 , 因此交配完成后雄性袋鼩很快会因为身体出血而死 。 可见 , 无性繁殖不仅节省时间 , 还可以减少消耗 。

最后 , 无性繁殖可以提升生殖效率 。 因为有性繁殖当中只有女性才可以孕育后代 , 男性只能提供精子 , 而无性繁殖当中每个个体都能“既当爹又当妈” , 所以繁殖效率很高 。
从上文可以看出 , 无性繁殖的优点还是可以列出好几条的 。 但是它的缺点对于人类而言却是致命的 , 无性繁殖代表着个体当中坏的基因突变会一直积累 , 而前文我们提到了人类基因突变概率非常高 。 并且我们属于复杂的多细胞生物 , 即使依靠细胞分裂也做不到像菌类、树木那样的速度繁殖 。 所以假如人类选择无性繁殖 , 那么不用几代更迭 , 我们就会灭绝 。

毕竟 , “复制黏贴”这种事情 , 一旦出错 , 那么就是不断累积错误 。 错误的堆叠就会使得人类进化“死机” , 可能只需要一些小的突变就可以造成种群危机 。 再者 , 纵观自然界当中 , 选择有性繁殖的生物还是占了绝大多数 , 多种生物做出这样的自然选择必然是发现了无性繁殖的弊端 , 那么我们为什么非要“反其道而行之”呢?这显然是在自讨苦吃 。
生物学家眼中的有性繁殖其实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的争辩早在达尔文提出进化论以后就存在了 , 包括达尔文本人在晚年阶段就已经意识到了重复基因交换会造成遗传病出现的概率提高 。 因为 , 当时的欧洲皇室贵族 , 为了保证血统的纯正 , 一直都在施行“近亲结婚” , 导致皇族后裔各个面黄肌瘦、印堂发黑 。

美国的生物学家穆勒在之后也意识到 , 并且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 在他看来有性繁殖是人类能够保持进化的关键 。 有性繁殖的方式虽然看起来十分方便 , 但是并不适合长期的演化 , 为此他提出了“棘轮效应” 。

棘轮效应的概念就是生物体在基因突变过程中其有害突变会不断地累积 , 直到积重难返 。 当累积的错误达到一定量时 , 再想改变就很难了 , 毕竟历史的车轮不可能倒退 。 很明显 , 穆勒意识到了无性繁殖的最大弊端 。 为此他表示 , 想要克服这种情况 , 有性繁殖是必须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