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忠贤真是使明朝衰退的大奸臣?如何评价魏忠贤( 三 )


再看关外,祖大寿被围在锦州,洪承畴集结帝国精锐兵力意图解围,前期步步为营胜利不断,本欲稳步推进,可是帝国没钱做军饷,崇祯逼洪承畴速战解围,结果被围在松山,尴尬的是大明国库空了,再无法招兵解围,崇祯果断放弃 。一亿人的大帝国看着良将忠臣送死,还会有多少人愿意为你卖命 。辽东被围的将军士兵们不可不算忠心,苦守一年、两年,没了粮食宁可杀自己人来吃都不愿意投降,可再忠心的人也架不住老板负心冷屁股啊;另一面是皇太极的热情关怀与重金许诺,最终洪承畴、祖大寿无奈的背叛了培养自己多年的繁华温暖文明昌盛的帝国(当时士人的视角),选择了跳槽到偏僻苦寒的毫无发展前途的蛮夷小国(明朝人眼中的后金),当然在那时人看来,没有自杀殉国,确实不忠,连洪的母亲都大骂之并绝交,更何况民间 。可要搁今天,如果是崇祯的员工,即使是有温和隐忍性格的你,或许第一天就把朱由检这老板给炒了 。
松山丢了,锦州丢了,关宁防线没了,皇太极眼前就剩下一条出自60年前,名将戚继光之手号称史上最坚固的长城 。洪承畴出主意:“长城再坚固也要人把守,关内明军精锐尽为闯贼所灭,现镇关之军,军心已乱,正是长驱山海,夺取天下的机会!”可不巧的是,此时皇太极却病了,回盛京后旋即死去 。
皇太极刚死,李自成就又闹了起来,连破开封、洛阳等中原重镇;河南成了李自成的天下,领50w民军直扑潼关,意在取关中平原这块王地 。无人可用的崇祯终于想起了监狱里的孙传庭,崇祯封其兵部尚书行专断之权;在诏狱里被折磨了三年的孙传庭再次准备收拾“闯贼“时,帝国的河南、山西、陕西、四川已经被受灾的农民军打烂了;又是因为没钱,饿着肚子的新兵被崇祯逼着出潼关迎战农民军,兵力悬殊,瘦弱憔悴的孙传庭凭借着胸中的一种精神以身入贼军,马革裹尸于公元1643年,孙夫人在长安听说丈夫战死投井而死 。中国人尤其重视身前死后的荣誉,一直不喜欢孙传庭的崇祯居然质疑其诈死,人无谥号,家无抚恤,崇祯不给褒奖,功过自有后人评说,《明史》给了个客观的评价:“传庭死而明亡矣” 。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帝国失去了最后一位五星级忠臣良将,再也没了翻身的机会!
李自成入关中后,取长安,北上轻易击破太原、大同等军事重镇,直到百万民军围困北京时,李自成仍然承诺要三百万银子,封个王就退兵,并答应帮崇祯剿灭满清!可此时满朝官员仍然没一个愿意出钱的,崇祯终于明白了,他怒了,国家居然毁在这群“吝啬”官员之手!崇祯以“惊人的愚蠢”对议和条款加以拒绝!1644年三月十九日,城破,崇祯吊死煤山(现景山) 。临死前崇祯哀叹“朕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喷出了“虽朕薄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也!”之类的话,窃以为无非找个托辞洗刷自己的过失与无能,想想此前的几年里,为了找垫背的,平寇无力时,杀了多少兵部尚书?税收捉襟见肘,换了多少内阁首辅?
其实在李自成攻克北京近郊时,崇祯先是听太监曹化淳评价:“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然后又想到十七年前兄长天启的临终嘱托:“魏忠贤恪谨忠贞,可计大事”,已经有所悔悟,于是秘密收葬魏忠贤遗骸,专门祭奠之 。只可惜大厦将倾,悔过已晚 。
故事并未结束,京师沦陷后,滑稽而意想不到的一幕上演了:在京的东林党一众人本来翘首期盼着伺候新皇帝,结果却几乎统统被李自成、刘宗敏抄家、拷掠、暴尸于街头;少则几万两、多则几十万两的银子从各大臣的家中抄出 。后人感叹:满朝的官员玩过头了,满是悲剧与惨剧啊,大明帝国终究还是成了茶几!
历史由胜者书写,不能武断的说《明史》就是偏执的,但也不要低估清初文人集团(文人集团的成分大家猜!)黑魏忠贤的能力和美化崇祯的企图,历史这东西有时很幽默,有时很讽刺,清官一定会为国家的国防、经济带来好处?你可能思考半天说,也许吧,谁知道呢?明朝人不加思索的说“贪官吃肉,我们至少喝点肉汤 。崇祯这样刻薄的穿补丁衣服的清官来了,我们只能喝西北风!”
当然,从当今旁观回顾者的视角来看,明末政府遇到的毕竟是此前的秦汉、隋唐、宋元1800多年来任何当朝政府都没遇到过的奇难境地:史上最强外敌和汹汹滔天的农民军内患,再有国库空虚的雪上加霜 。换了任何一位“明君”搁到当时的环境下都很难说能挽大厦于将倾 。
中国历史上一轮又一轮的统一政权,要么死于外敌,要么亡于内患,财政不给力通常是堤坝溃烂的最初之蚁穴,所谓周期率大抵如此 。明代的财政危机早早的从嘉靖朝发端,万历朝放大,到了天启末、崇祯初已经烂到根子里了!把所有罪过嫁祸于一个姓魏的太监头上,不过是一种自欺欺人的牵强附会罢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