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之盟疑云:可能是赵光义为合理继位找的借口
赵匡胤之死和赵光义上台,二者之间太多的巧合和离奇,史学家只能根据已有记载进行推理,但是尚无确凿史料推翻以前观点 。赵光义登基至今是个谜,以后也很难说情楚 。人们之间即使亲如兄弟,亦多可共患难、不易共富贵,一遇权位、金钱之争往往演出一幕幕宫廷政变或残酷竞争 。
【金匮之盟疑云:可能是赵光义为合理继位找的借口】"金匮之盟"是否是骗局
宋太祖赵匡胤死时"烛影斧声"存在种种疑迹,在臣民眼中,赵光义即位是颇不光彩的 。为了寻求一个法律依据,取得天下人民的信任 。赵光义即位不久,就出现了"金匮之盟"的说法 。
"金匮之盟"指的是宋太祖、太宗的母亲杜太后临终时要求儿子太祖赵匡胤传位给赵匡胤之弟赵光义的一份遗嘱 。据传当日杜太后病危,急召赵匡胤等人受顾命 。太后问赵匡胤:"你知道自己是如何做了天子的?"赵匡胤十分悲伤,伤心地不能回答 。杜太后又说:"我已经行将就木,你哭管什么用呢?我时日已不多,你怎么只哭呢?我还要告诉你一件大事 。"赵匡胤见状,只好回答母亲:"我能做天子,全是先祖与太后积功积德的结果 。"杜太后听后,有些生气,严厉地说:"根本不是这样!你能当天子是因为周室国君年幼,群心不附的原因 。倘若周室有长君,你能当上皇帝吗?"继而又说:"你与光义都是我的儿子,将来你应当传位给你的弟弟光义,这才是确保社稷的根本啊!"赵匡胤于是叩头回答:"一定照您的吩咐办 。"杜太后又指着宰相赵普说:"你把它记下来,不能违背我的话 。"赵普于是当场记下了太后遗嘱,并在末尾署名"臣普记"三字,赵匡胤将遗嘱藏到金匮中,并命令那些细心谨慎的人掌管,这就是赵光义即位所依据的"金匮之盟" 。
然而,由于年代久远,"金匮之盟"的重重迷雾也未能揭开,后人推测是太宗和赵普杜撰出来以掩人耳目的 。那么,到底太祖是否有传位光义之意呢?
一种观点认为"金匮之盟"是存在的 。在"金匮之盟"之说传出后,宋、元、明、清朝很少有人怀疑它的真实性,并且这件事也经常被用来赞颂宋太祖没有私心 。还有人指出,宋太祖赵匡胤在世时,早就有心传位给弟弟赵光义 。《玉壶清话》卷七记载:"开宝初,太宗居晋邸,殿前都虞候奏太祖说"晋王天日资表,恐物情附之,为京尹,多肆意,下戗吏仆,纵法以结豪俊,陛下当图之 。"上怒曰:"朕与晋弟雍睦起国,和好相保,他日欲令管勾天下公事,粗狂小人,敢离我手足耶?"亟令诛之 。" 在李焘《资治通鉴长编》也有这样的记载:"光义有疾病,殆不知人,上亟往问,亲为灼艾……间谓近臣曰"晋王龙行虎步,且生时有异,必为太平天子,福德非吾所及也 。""
现在有一些学者也赞同"金匮之盟"之说 。佐证如下:第一,从"金匮之盟"产生的背景分析,杜太后临终遗言有可能性 。五代时期战乱不断,又缺乏制度约束,所以造成武将功高震主的情形不可避免 。主少国疑,即位后的幼主不能控制局势,导致政权更迭 。宋太祖开国之初的"杯酒释兵权"即是防止武将专权 。面对另一个主少国疑的弊端也不可能没有考虑,杜太后看到了这一点,又加之一直宠爱赵光义,所以才会有让太祖传位给其二弟赵光义的遗诏,这符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现实的可能性 。第二,太祖在位时不立太子 。宋太祖有四子:长胜王德秀、次燕懿王德昭、次舒王德林、次秦康惠王德芳 。德秀、德林皆早亡 。太祖于960年即皇帝位,至976年驾崩,在位17年之久,但是史料没有记载立太子之事 。这一不合常理的行为,可能证明"金匱之盟"确有其事,太祖立晋王之心已定 。第三,太祖和太宗关系密切 。太祖登机后,没有忘记弟弟赵光义德功劳,步步提升他直至晋王,可见没有压抑赵光义的意思 。如果太祖想传位于皇子德昭或德芳,按太祖压抑武将专权的开国政策,不可能忽视到这样可能的后果:即皇弟赵光义的大权在握是对皇子继位的极大威胁,并由此造成了另一个有力的皇位争夺者 。
这部分学者认为"金匮之盟"之所以引起如此大的争议,就在于"烛影斧声"使即位问题复杂化 。"烛影斧声"的问题始终是困扰宋太宗继位是否正统的问题,"烛影斧声"中的各个细节似乎证明宋太祖死于非命,因而宋太宗继位的合法性也就遭到了质疑 。
另外一种观点认为"金匮之盟"是赵光义伪造的 。清代古文学家恽敬对盟约内容首先提出疑问 。后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对此提出疑问 。20世纪40年代张荫麟曾作《宋太宗继统考实》,认为"金匮之盟"是赵普伪造的,全盘否定此事 。其理由大致如下,建隆二年(公元961年)杜太后病重时,宋太祖只有34岁,正值年轻力壮之时,赵光义才23岁,而太祖长子德昭也已经14岁了 。当时太祖身体健康,没有短寿驾崩之象,即使太祖只能再活20年,那时,长子德昭已30多岁,不可能存在幼主之说 。杜太后没有依据猜测太祖早死、幼子继位,而宋朝重蹈五代的覆辙 。如果确如太后所预料宋太祖中年夭折,也许杜太后凭经验或灵感有超前的洞察力,立下"金匮之盟" 。但是,太祖活了50多岁,并没有早逝而面临幼子主政 。如果有遗诏,太祖临终前应该命人打开金匮,即使是突然死亡,皇后也应该知道此事,掌管金匮的宫人同样也知道此事,但是为什么要等到太祖死后五年才由赵普揭露出来?即使公布遗诏,赵光义应该把全文都公布出来,而留下来的却仅是一个大概的内容,而且内容还不完全一致 。更何况,太祖并未遵守遗诏办事,传位给他的弟弟,而是传位给他自己的儿子 。
推荐阅读
- 爱国诗人屈原之死疑云 自杀说未必是事件真相
- 吕洞宾墓中疑云 道士墓穴为何男女合葬
- 澶渊之盟发生在什么时候?澶渊之盟因何闻名于史
- 东周列国故事之齐国结盟
- 中国上古部落联盟首领帝尧的生平事迹简介
- 狄仁杰无法查出真相的案件 太子李弘身死疑云
- “金匮之盟”最终目的 宋朝开始宋太宗的谱系
- 历史疑云: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吗
- 海上之盟内容 宋金如何约定盟约内容是什么?
- 佤族宗教信仰 西盟地区的佤族信仰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