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名夏死因之谜 是党争还是满汉矛盾的牺牲品

对于陈名夏的死因 , 史家有种种解释 , 但大体不出“党争致祸”或者“满汉矛盾牺牲品”诸说 。实际上 , 围绕着陈名夏的死丛集了很多矛盾 , 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 则是皇权与议政王大臣会议间的冲突 。
顺治十一年(1654)三月 , 清廷内翰林秘书院大学士兼署吏部尚书事陈名夏 , 因议政大臣宁完我所劾“结党怀奸 , 情事叵测”十二大罪 , 被绞刑处死 。对于陈名夏的死因 , 史家有种种解释 , 但大体不出“党争致祸”或者“满汉矛盾牺牲品”诸说 。实际上陈名夏之死的一个重要原因 , 则是皇权与议政王大臣会议间的冲突 。
顺治七年(1650)十二月 , 多尔衮病逝 。次年正月 , 十四岁的顺治皇帝亲政 。济尔哈朗立即卷土重来 , 操纵议政王大臣会议抢夺权力 , 对多尔衮的势力进行残酷清洗 , 顺治因年幼而被撇在一边 。事实上 , 这一时期皇帝的意见动辄遭到否决 。渐渐成人的福临当然不愿再受人摆布 , 亲政伊始 , 就迫不及待地传谕议政王大臣 , 要求:“国家政务 , 悉以奏朕 。”可当时的顺治帝毕竟势单力薄 , 不仅难与郑亲王等相颉颃 , 还不得不依靠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力量 。
但不甘雌伏的顺治 , 也在积极培植自己的势力 , 以强化皇权的威严 。既然满洲亲贵多以郑亲王马首是瞻 , 顺治不得不将目光投向朝中的汉官 。顺治亲政初年 , 一方面议政王会议的力量得到迅速加强 , 另一方面 , 朝中汉官的权力架构也在重新改组 。顺治八年(1651)闰二月 , 顺治将多尔衮时期备受恩宠的冯铨、李若琳、谢启光等尽行罢黜 , 转而大力提拔洪承畴、陈名夏、陈之遴等人 。
在顺治皇帝倚靠的这批汉官中 , 陈名夏隐然为其领袖 。陈名夏(1601-1654) , 字百史 , 一作伯史 , 今江苏省溧阳县人 。崇祯十六年(1643) , 中探花(进士一甲第三名) , 被授为翰林院编修 。顺治元年(1644)十二月 , 保定巡抚王文奎将其荐入清廷 , 次年一月复故明原官 , 二月擢吏部左侍郎 , 兼翰林院侍读学士 。顺治八年(1651)闰二月 , 陈名夏与新迁都察院左都御史洪承畴、礼部尚书陈之遴等人共同甄别台员 , 分诸御史为六等 , 升调降黜有差 。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成是汉官权力结构的进一步调整 。
但是受到贬斥的官员中立刻有人反扑 。五月 , 外转御史张煊、盛复选先后劾奏陈名夏等结党营私 , 铨选不公 。张煊本人曾受洪、陈等优遇 , 时常参议机密 。因外转之事怀恨在心 , 遂上疏举告 。疏中列陈氏十罪、二不法 。好在吏部尚书谭泰袒名夏 , 奏称:“名夏事在赦前;煊奏多不实 , 且先为御史不言 , 今当外转 , 挟私诬蔑 。罪当死 。”顺治“允其奏” , 张煊处绞 。陈、洪等人才算逃过一劫 。
事隔不久 , 继英亲王阿济格获罪 , 多尔衮罪状诏示天下 , 济尔哈朗集团对多尔衮势力的清算终于落到谭泰、陈名夏等人头上 。面对郑亲王等人的步步相逼 , 谭泰忍不住质问诸王:“为何排挤我!若有我不犹愈乎?”八月壬戌 , 谭泰终被治罪 , 顺治不得已 , 匆匆将谭泰正法 , 为防事态进一步发展 , 但传令“凡谭泰干连之人 , 一概赦免 。”
即使这样 , 陈名夏也在劫难逃 。九年(1652)正月 , 郑亲王等再次审理陈名夏案 。他起初曾厉声强辩 , 百般遮盖 , 后哭着下跪求饶 , 请求免去一死 。顺治帝非常鄙视他的行为 , 痛斥他为反复无常的狡诈小人 , 但考虑到自己曾下令凡吏部与谭泰有牵连之人不再惩办 , 还是赦免了他的死罪 , 只是将他革职而仍支给俸禄 , 发正黄旗 , 并责令他思过、悔改 。陈名夏逃脱一死 , 还得到正黄旗籍的庇护 , 其余不少人却因牵连受祸 。但应注意的是顺治关于陈名夏案的态度颇堪玩味 , 实际上杀谭泰、贬陈名夏都出于某种外在压力 , 并不得不洗清自己与谭、陈等人的关系 , 对攻击者做出交待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