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雍正时首创养廉银制度 “恩俸”“双俸”作补充
【清雍正时首创养廉银制度 “恩俸”“双俸”作补充】《解放日报》刊文指出,明清时期政府奉行“薄俸”制度 。明代“公务员”的工资是中国历代最低的 。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制定的工资标准,相当于今中央政治局委员的正一品大员,俸禄仅900石;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提高了标准,正一品为1000石 。至于普通“公务员”,其俸禄就更低了,相当于副科级的从八品为65石,后加至70石 。
但明代低工资并不等于没有补贴,如在洪武十四年的工资改革中,便在岁米之外,增加了不同数额的现金(俸钞) 。废除了中国古代“公务员”传统补贴制度中的“职田”,在部分地方官员中实行“养廉地”补贴,其享受对象是镇守边疆的官员 。正德年间规定:“镇守给水旱田各十顷,副总兵各半之……原无者各给水田一顷,永为养廉定例 。”
明代“公务员”是一个特权阶层,享有诸多特权,如赋优免(免税),这其实也是一种变相的工资补贴 。
清代“公务员”待遇,比明代也好不到哪去,靠死工资连饭都吃不饱 。清政府吸取了明朝薄俸易发贪腐的教训,增加了“公务员”的工资性补贴 。顺治年间一度实行柴薪银、心红纸张银、蔬菜烛炭银、案衣什物银等,后因财政紧张方取消 。
为了生活,地方政府便采取半合法的手法,增加“公务员”个人补贴,实物征税时增大消耗比率,向纳税人多征,多出的部分叫“耗羡”,截留在地方使用,实际多被官员作为补贴吞没 。
胤禛(清世宗,雍正皇帝)当皇帝后,改革全国财税制度,耗羡归公;但考虑地方没有耗羡后,官员生活可能困难,首创“养廉银”制度,发给一笔补贴,远远高出正俸,导致官员靠补贴生活 。
出于公平原则,除给部分京官发放养廉银外,在京员中则实行“恩俸”制和“双俸”制 。所谓“双俸”,就是再领取一份与正俸一样多的补贴,也就是现代的“双工资” 。
推荐阅读
- 论元朝烧埋银的起源 元代首创的“死亡赔偿金”
- 明朝廷杖 开国皇帝朱元璋首创棍子大打官员屁股
- 甄嬛害死雍正时 妃子们是否知情?
- 孙悟空前身隋唐已现 猴行者非《西游记》首创
- 孙悟空前世今生 隋唐时原型已现非《西游记》首创
- 曹操首创成语是啥?老年人经常挂嘴边
- 神医华陀有多厉害?开腹手术是神医华佗首创吗
- 揭秘古代御医收入 雍正时医士月薪不如太监
- 明朝廷杖的由来 竟是太祖首创棍子大打官员屁股
- 圣旨上用“奉天承运”开头是谁首创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