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明帝评开国功臣“二十八宿” 马援为何没能入选?

刘秀做了东汉开国皇帝后 , 并没有像他的老祖宗刘邦那样“兔死狗烹”般的屠杀功臣 , 而是善始善终的对他们论功行赏 , 令其颐养天年 , 寿终正寝 。刘秀死后 , 汉明帝刘庄继承了老爸的遗志 , 继续推行功臣优待政策 , 不仅从开国元勋中选出了号称“二十八宿”的二十八位功臣 , 还命人为他们画像 , 并放置在洛阳南宫的云台阁里 , 以示感念之情 。
二十八人中 , 骠骑将军慎侯刘隆曾因“度田令”风波被免为庶人 , 但汉明帝仍将他列入云台阁 , 可见汉明帝对开国元勋有着一分为二、功过分明的历史态度 。然而 , 论战功、论政绩、论操守 , 与二十八人相比 , 均属上乘的伏波将军马援 , 不但没有进入云台阁中兴名臣画像之列 , 反而受到谗人陷害 , 死后蒙受冤名 , 可就让人纳闷了 。
马援(前14—49) , 字文渊 , 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人 , 战国名将赵奢后人 。投靠刘秀后 , 马援先后率军攻灭隗嚣、平定西羌、远征交趾、出兵边塞、平乱武陵 , 为华夏版图的统一 , 为东汉政权的巩固 , 立下了赫赫战功 。马援为东汉征战一生 , 最后病死军中 , 实现了他“男儿当死于边野 , 以马革裹尸还葬”的壮志 。然而 , 当他“马革裹尸”回来的时候 , 不但没有受到英雄的应有待遇 , 还差点儿死无葬身之地 。马援死后蒙冤这件事 , 不论史书记载 , 还是民间传说 , 都异口同声的把刘秀的女婿梁松作为罪魁祸首 , 是因为多次得罪驸马爷才引发的 。但在笔者看来 , 造成这一冤案的元凶 , 应该是深得马援之力的光武帝刘秀 。
【汉明帝评开国功臣“二十八宿” 马援为何没能入选?】在封建帝王行列中 , 刘秀算得上是一位开明君主 。他实施“以柔道治天下”的策略 , 广泛吸收和笼络文臣武将 , 尤其是对于有本事的人 , 他更是求贤若渴 , 委以重任 。马援投靠刘秀的时候 , 正是刘秀创建宏图大业的关键时期 。当时 , 隗嚣雄居于陇西 , 公孙述称帝于巴蜀 , 这两支强大的军事集团 , 成为刘秀一统天下的巨大阻碍 。作为隗嚣的属下 , 作为公孙述的老乡 , 马援在对比了三方的优劣之后 , 决定投靠势头正盛的刘秀 。马援深谙兵法 , 他的加入 , 无疑会为刘秀集团的统一大业带来更多的机会和更大的胜算 。
本来 , 一代明君和一代名将相见 , 应该是一个英雄相惜、相见恨晚、气氛火爆、大搞宴会的场面 。可两人在首次对话中却夹枪带棒 , 大煞光景 , 显得很不投机 。刘秀说:“马大将军 , 都怪我没有多大能耐 , 没能尽快统一中国 , 致使马将军在两个皇帝之间奔波 , 我实在是惭愧呀!哈哈……”刘秀这句看似调侃却有深意存焉的问话 , 很明显的带有一种抱怨 , 一种嘲讽 , 是对马援没有把自己视为“第一选择”的强烈不满 。不过 , 马援并没有示弱 , 而是坦然的回应道:“汉帝陛下 , 当今世道 , 不光是帝王选择臣子 , 做臣子的也应当选择君主呀!”马援这种反客为主、落地有声的铿锵回答 , 很有一股子与刘秀叫板的火药味 , 这让已经占领了大半个中国的刘秀感到很讨厌 。让人更想不到的是 , 马援接着竟然对刘秀说出了“你就不怕我马援是刺客 , 会刺杀陛下吗?”的话 , 这固然是马援有意试探刘秀的玩笑话 , 刘秀虽然始终保持着笑容 , 但心里却被吓得怦怦直跳 。对于马援这样一个说话不按常理、性格非常怪异的汉子 , 刘秀决定对其实行“冷处理” , 即凉在一边 , 闲置不用 。后来 , 在攻打隗嚣时 , 尽管马援自告奋勇的为刘秀出谋划策 , 并立了大功 , 但他当初的那番言行却在刘秀的心中扎下了始终难以抹煞的阴影 。
马援虽然出言不逊 , 敢于冒犯天颜 , 使刘秀对其心存芥蒂 。但他文韬武略、所向披靡 , 又使刘秀不得不对这位“穷当意坚 , 老当益壮”的将军越发倚重 。刘秀常说:“伏波论兵 , 与我意合 。”倚重归倚重 , 赞许归赞许 , 但刘秀对马援还是不够放心、不够信任 , 原因很简单 , 那就是马援的能力太强了 , 功劳太大了 。任何一个皇帝 , 都不希望臣工的风头盖过自己 , 刘秀也不例外 。除了战功赫赫外 , 最让刘秀头疼的事情就是马援爱兵如子 , 深得军心 。马援这种与将士“打成一片”的带兵作风 , 不但没有得到刘秀的褒奖 , 反而引起了刘秀的猜忌 。作为东汉开国皇帝 , 刘秀正是遵循了这一原则 , 才使得众望所归 , 脱颖而出 , 建国称帝 。当时国家还没有统一 , 边关战事不断 , 政权还不够巩固 , 刘秀不得不把事情往坏处想 , 把马援往坏里看 。尤其是马援多次把刘秀赏给他的金银 , 悉数分发给手下的将士 , 得到了军队的无限拥戴 , 将士们居然喊出了“万岁”的呼声 , 这就更让刘秀觉得如坐针毡 , 忐忑不安了 。

推荐阅读